近幾年來,全球經濟本就面臨著下行壓力,今年的疫情無疑又是一記重擊。為緩解市場流動性風險,刺激經濟發展,各國央行也是非常努力地持續放水,但這也加重了低利率的隱患。目前,歐洲多國央行已開啟負利率政策,美聯儲在此前臨時降息之后,距離零利率也只是一步之遙。我國今年以來也通過MLF、TMLF、LPR等工具“降息”。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
事實上,低利率就如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低利率有望推動宏觀經濟短期復蘇,對國內實體企業來說,利率下降后融資成本會有大幅降低,對實體經濟整體融資環境起到有效改善。同時,低利率對拉動內需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在利率較低的環境下,更多資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費品及日用工業品上,從而助推中國制造業景氣指數回升,帶動經濟發展,為穩增長奠定基礎。這也是為什么全球多國下調利率以應對經濟疲軟的原因。
而不利的一面則在于,低利率將侵蝕資產。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今年4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3%,而目前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僅為1.50%,三年期也不過2.75%。這就意味著,把錢存進銀行將面臨跑不贏通脹的困境,資產在無形之中縮水,更無法奢求保值增值。
低利率的環境對資本市場也有明顯影響,低利率帶來的流動性寬松對于債市相對有利。雖然5月以來債市出現一定回調,但短期調整不改長期行情。經濟方面,4月多項經濟數據修復,但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也仍在。資金面上,流動性整體偏寬松的基調不會改變。在近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明確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因此,未來仍有降息降準的必要性和操作空間。
若站在投資角度上,低利率環境中,與市場利率高度掛鉤的傳統理財產品面臨較大挑戰,近幾年也相繼出現了收益下滑的局面。當前,債券資產或許是一個較理想的選項,尤其是久期較短、信用評級較高的個券品種。眾多固收類產品中,建信中短債等“小而美”的中短債基金主要投資于久期在三年以下的債券品種,久期較短的債券受市場利率影響較小,所以投資的波動和回撤也相對較小。同時,中短債基金一般投向信用評級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個券,因此面臨的信用風險也相對要低。投資回報上,中短債基金表現可圈可點。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中短期純債債券基金近1年平均收益率5.02%。此外,從投資的流動性來看,中短債基金買賣方便速度快,沒有持有期限限制,便于投資者合理安排資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