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京東今年牽頭的中概股回歸潮來勢洶洶

        中國基金報 2020-06-01 10:38:07

        中概股迎來一輪回歸潮。上周五,京東、網易獲準在港二次上市。網易明日將公開招股。

        此外,百度、攜程也都傳出了計劃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市場紛紛預測,在中美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為提升公司估值、規避外部政策風險,在港股上市標準更新等因素刺激下,眾多中概股或將回歸。

        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位QDII基金經理,他們認為,中概股的回歸是大勢所趨。優質中概股的回顧不僅滿足了企業多地融資、分散融資的需求,同時也將改善中國市場“核心優質企業”稀缺的問題,對A股形成利好。

        中概股回歸大幕拉開

        網易、京東牽頭的中概股回歸潮來勢洶洶。

        德邦基金海外與組合投資部業務董事朱帆認為,在美國強化監管的大背景下,中概股有加速回歸的可能。目前,內地市場總市值在8.6萬億美金,香港市場總市值1.9萬億,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總市值約1.1萬億。

        在美國監管政策收緊的同時,AH市場不斷改革,為中概股回歸創造了條件。回歸既能夠滿足企業多地融資,分散融資的需求,同時,也將為中國市場帶來更多真正的“核心優質企業”,緩解優質公司稀缺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資本市場發展迅速,投資者投資港股越發便利。而且,中國投資者對于中概股投資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美國市場對優質中國企業的吸引力下降是一個長期趨勢。當前,美國政府將沖突的場景強行延伸至金融領域,短期進一步加速了中概股回歸的步伐。”博時大中華亞太(QDII)基金兼博時滬港深價值優選基金經理楊濤表示。

        泰達宏利國際投資部基金經理師婧認為,中概股的回歸是有大趨勢的,對于港交所、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來說都是有利的。

        鵬華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尤柏年表示,大多數中概股采用離岸架構體系。這些公司之前在美國上市,融資優勢相對較大。現在港交所有了互聯互通機制,進入港股通還可以吸引國內投資者,這是在美國上市所不具備的優勢。

        “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持續很長時間。中概股選擇第二上市地是對股東負責的決定。如果中概股有了第二上市地,美國的監管措施也會有所顧忌。”尤柏年說。

        多數選擇港股二次上市

        “目前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共247只,總市值占美股的5%。如此龐大的中國企業選擇在美股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上市制度的限制。過去未盈利、同股不同權以及某些特殊行業,如教育行業的公司只能選擇在海外上市。但中概股在美上市后,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許多股票估值長期偏低,過去也不斷有中概股選擇私有化回歸A股。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進一步加強對中概股的監管,也加速了中概股回歸中國資本市場的步伐。”融通基金國際業務部投資總監劉富榮表示,從回歸路徑看,中概股主要有兩種選擇,一是私有化后退市重新上市,上市地點大概率是A股,但這種方式操作難度較大。二是在A/H股第二上市,保留美股地位。不過,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制度逐漸完善,包容性更強,科創板也允許不盈利公司上市,中概股回歸的操作難度在降低。

        劉富榮表示,中概股回歸潮將為香港股票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正式被納入恒生指數、國企指數選股范疇,具備回歸條件的中概股超過20只,市值規模巨大,多數屬于新經濟行業,如科技、醫療、可選消費,將為以舊經濟行業為骨干的恒生指數注入動力,提升整體市場估值中樞。目前A/H股中金融地產和傳統產業公司占比較大,與美股前十大市值公司中7家是科技公司的結構特點,差異顯著。

        朱帆認為,在中美持續摩擦的大背景下,中概股在美的生存、上市面臨更嚴苛的考驗。一些潛在赴美上市公司或者已上市的企業轉換跑道的想法不可避免。相對而言,內地金融持續開放,市場環境更加友善,二次赴港上市甚至直接回AH上市成為很多公司的選擇。香港市場同股不同權政策的放寬,增強了對中概股的吸引力。同時,香港市場相對穩定的匯率和國際化開放程度,對國際資本的自由進出具有較強吸引力。另外,港股通機制的實施,疊加資金多元化環境,有利于投資人對之前在美上市公司潛在投資價值進行二次挖掘。中概回歸,正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

        師婧表示,20年前,中國新經濟公司開始赴美上市。近兩年,中美貿易摩擦有向經濟領域蔓延的苗頭。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除考慮其他回避方式之外,回港上市是大概率事件。這對香港和國內投資者來說都是好事。之前,港股市場結構過于僵化,企業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產和消費板塊。中概股回歸對于港股市場結構、估值和市場活力將會帶來很大變化。

        港股市場自2018年開始不斷改革,為科技型公司量身定制上市標準,減少限制。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開啟了中概股新一輪回歸的進程。依據港交所的規則為標準,目前中概股中約有16家達標,包括拼多多、京東和網易等。

        不會造成明顯“抽血效應”

        中概股不少是互聯網領域的龍頭,海外市場和A股之間存在估值差,市場由此擔憂大批中概股回歸會對A股估值帶來壓力,產生“抽血效應”。

        投資人士認為,回歸對A股形成利好,將會提升A股及港股科技板塊的估值及活躍度。

        “中概股中包含大量中國優質核心資產,龍頭企業的比重和質量超過A股相同領域。若中概股大量回歸,必然帶動資金對股市整體關注度的抬升,吸引更多資金涌向市場利好A股。當然,也會對同領域內質的較差企業形成“抽血”,但沖擊的主要是A股科技股中真實價值被過分高估的企業。”博時大中華亞太(QDII)基金兼博時滬港深價值優選基金經理楊濤表示。

        朱帆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阿里巴巴去年回歸港股,吸引了大量資金參與優質中國企業的再融資交易,提升了港股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和市場關注度,而且并未造成所謂的“抽血效應”。未來中概股回歸,提升行業優質企業結構、提振相關行業整體估值水平、提高市場持續關注度,持續引入源頭活水等效用都將逐步實現。同時,也將帶動內地投資人有機會了解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挖掘真正具備價值的公司,加速市場優勝劣汰的進程。

        海富通基金QDII基金經理陶意非表示,中概股回歸對A股的影響是比較正面的。中概股回歸港股,其財務報表從英文轉到繁體中文,對于國內投資者來說信息比以前更加透明,更容易了解公司情況,對于其上下游相關行業來說是好事。

        “中概股回歸對A股的影響是積極的,對現在的科技成長板塊和“新經濟板塊”將形成估值提升,增強科技板塊的市場交易活躍度。中概股中的科技龍頭公司質地優良。A股對成長股長期較為偏好,但受制于優質標的供給不足,資金往往只能流向概念股或者邊緣標的。”尤柏年認為,中概股回歸對A股投資有正面促進作用。阿里巴巴、京東等在A股中沒有對標公司,他們的回歸為會為國內科技行業帶來新的活力,對國內科技股的投資有促進作用。

        不過,因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疫情廣泛沖擊、中美沖突再度加劇等多重問題的疊加,使得中概股的投資風險上升,導致前期中概股整體表現不佳,而這種估值壓力可能還會延續。

        “企業到美國上市與上海、深圳及香港上市區別很大,面對上市審批比較嚴謹的港交所,大部分中概股依然條件不足。未能回歸的中概股將會面臨估值和流動性壓縮的壓力。”劉富榮說。

        海外機構:是機會也要防風險

        敲響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市鐘,曾被一代中國科技企業家視為成功的終極標志。從1990年代后期,中國網絡經濟開始起飛時,內地不少頂尖科創公司被美國市場提供的較高估值及更順暢的上市流程所吸引,選擇赴美上市。由于市場的高流動性和品牌效應,過去10年,阿里巴巴、百度、新浪、京東及拼多多等一批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反觀現時,部分領先的中國科網企業在積極考慮回歸,可選方案包括先撤出美市,再覓地上市;又或是保留美國上市地位,再選擇在香港或上海交易所做第二上市。

        高騰國際權益首席投資官李宇在美國和香港兩地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他認為,在目前中美關系不大好的情況下,作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未來各種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回歸,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可以多一重保障,為可能的最壞情況做準備。

        中美關系緊張,美國可能不再是中國公司優先考慮的上市地,中美關系的變化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另覓他地。

        富而德律師事務所法律全球交易部門顧問周崢指出,中美之間的政治沖突及貿易戰已經波及中概股的表現,最近中概股爆出的一系列財務丑聞更是雪上加霜,加深了美國投資人對中國公司治理結構以及信息披露的不信任,導致中概股的股價跌幅遠大于市場平均跌幅。由于監管壓力增大,維持在美國上市的成本持續高企。以上種種因素疊加新冠疫情的影響,推波助瀾許多中概股股價大幅下行,尤其是中小型公司。

        目前來看,中概股近期將面臨美國政府的壓力。如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近日指出,如按新訂要求連接3年未能通過審核,該上市公司便不能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交易。依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有213家美國上市公司會受到影響,其中95%為中概股。

        先私有化退市再重新上市,似乎并不是現時的最佳方案。雖然有充足的理由撤離美國市場,但不同于2012年及2015年的情況,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似乎有些撲朔迷離。在以往的私有化交易中,買方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可以在A股或H股市場以超高估值重新上市,許多在美退市的公司也曾成功地以數倍于其退市時的估值在內地或香港上市。然而在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下,是否還能獲取如此高的回報已很難確定。

        周崢指出,去年,阿里巴巴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對于許多尚未準備好從美國退市但又想進入內地或香港市場的公司來說,二次上市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方面,大量優質公司回歸可以給內地資金帶來更好的標的。李宇表示,對于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來說,市場上多了一些更好的科技、因特網公司的投資標的和投資選擇,“肯定是好事情”。

        富達國際亞太區首席投資官Paras Anand指出,香港和上海在進行市場改革,降低科技公司的上市及融資門檻,或會在未來數年加速中概股大遷徙。香港市場允許未錄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在港上市,這為不少以往只能選擇赴美上市的科技公司清除了障礙。被香港市場吸引的,不止科網股。

        香港于2018年推出上市新規,放寬對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前的盈利乃至收入的要求,導致香港市場的健康護理行業IPO項目暴增,新股市場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及健康護理行業公司赴港上市,與這類企業赴美上市數目的穩步下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Paras Anand認為,對于大多數的中國科技公司,走向西方的旅程即將結束,很多企業已開始踏上歸鄉之路。

        內地方面,上海推出的科創板由于其相對寬松的盈利要求及交易限制,吸引了不少初創科技公司上市。科創板去年開市以來,吸引大量熱情的投資者追捧。盡管仍處于起步階段,于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僅104家,但受惠于投資者看好科技行業前景的樂觀情緒帶動,科創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被推高至逾60倍水平。繼推出上海科創板后,深圳創業板也將進行改革,倘若改革成功,勢必將為深圳市場帶來新一波科技公司上市潮。

        過去30年,中國資本市場在活躍的經濟支撐下,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為尋求上市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流通性及堅實的投資者基礎。科技巨頭的回流,將增加大中華市場的廣度及深度,促進市場的進一步國際化,也為有意捕捉中國經濟增長機會的投資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及投資渠道。

        李宇認為,在美國上市的科技股經歷了11年的科技股大牛市后選擇回歸,這些公司備受關注,已經被充分研究。總體來說,大部分公司的定價比較合理,不存在明顯低估或者錯估的情形,所以很難說有一目了然的投資機會。

        李宇指出,港股總體是處于非常低估的狀態。長期看,肯定會有不錯的回報,而短期內并不確定。目前的大部分價值類周期類股票的低估,和成長類公司的偏高估是并行不悖的。港股是否會得到重估的機會,首先要看全球股市的價值vs.成長的這個估值差在什么時間得到糾正;第二要看中美關系的起起落落什么時間能夠得到緩和。

        香港短時會成為中美資本博弈之地。有觀點指出,中概股回流可以為交易所及金融服務業帶來好處,但封殺中概股只是中美金融戰的第一槍。中概股回流的小利可能不足以應對接踵而至的市場波動,把握投資機會時仍需謹慎。

        QDII:重倉“網易+京東”的有望受益

        從基金一季報可以看到,在美國上市的京東、網易、百度、攜程、好未來、嗶哩嗶哩、拼多多等“中國核心資產”是QDII基金布局的重點。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京東進入11只QDII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其中,嘉實海外中國股票、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和交銀中證中國互聯網等三只基金持有京東市值最高,占這三只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分別為5.99%、6.42%、7.14%。

        同時,不少基金看好網易。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鵬華香港美國互聯網、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工銀瑞信全球配置等基金一季度末前十大重倉股中均包括了網易,持有市值占基金凈值比例分別為3.38%、3.5%、4.07%、1.78%。

        好未來是另一個被QDII廣泛持有的中概股公司。數據顯示,有10只基金一季報顯示持有好未來,持有市值比例較高的是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占該基金凈值的4.7%。此外,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富國中國中小盤、嘉實全球互聯網人民幣等持有市值也較高。

        近期因“后浪”引起高度關注的嗶哩嗶哩,也獲得4只QDII青睞,分別是南方香港成長、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匯添富全球消費和富國全球科技互聯網。

        此外,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易方達亞洲精選一季度末持有攜程,尤其是易方達亞洲精選,持有市值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達到了9.65%。拼多多也被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和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重倉持有。

        “對于投資人來說,中概股回歸很容易再度掀起炒作熱潮,盲目投資熱點和劍走偏鋒的投資風格,可能對投資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目前H股二次上市可能成為中概股回歸內地市場的重要一步,長期深耕香港投資市場的投資管理人將從中受益。”德邦基金海外與組合投資部業務董事朱帆表示。

        海富通基金QDII基金經理陶意非表示,中概股還很難在近期內大量進入港股通,只有QDII基金才能夠配置中概股。而投資者如果想投資QDII基金,就要了解與A股普通基金在申購贖回機制等方面的不同。

        泰達宏利國際投資部基金經理師婧表示,中概股回歸,將改變港股的生態,這種改變是長期巨大的。前期最直接受益的就是QDII港股基金。之后,如果回歸的中概股被納入港股通標的,那么港股通基金和滬港深基金也將受益。

        鵬華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尤柏年則認為,最為受益于中概股回歸的基金產品是國內的互聯網主題的QDII基金。現階段只有QDII基金可以便捷布局中概互聯網領域。而且,對京東、網易等股票做出定價的是國外投資者,他們的定價偏低。回歸香港上市,估值有望得到提升。融通基金國際業務部投資總監劉富榮表示,有兩類權益產品能夠把握這個中概股回歸的機遇:港股QDII基金和境內A股科技基金,優質龍頭公司回歸后,整個A股及港股的科技板塊估值及活躍度或將會得到有力的提升。(方麗姚波)

        關鍵詞: 網易 京東 中概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