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消費領域動能嚴重不足,家電類上市公司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均呈現下滑趨勢,因此“618”電商節,就成為年中家電企業讓利促銷,回流資金的重要時間點。而今年另一個重要看點,就是國美攜手京東、拼多多后,與蘇寧、阿里巴巴展開的兩大陣營爭霸戰。
“國美、京東、拼多多陣營,與蘇寧、阿里巴巴陣營的兩強格局雖然已經基本確立,但并不是說他們已經形成行業壟斷格局,而且他們各有優勢與劣勢,很難說其他電商平臺沒有機會,只是在家電領域,這幾大平臺占據領軍地位。”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正因為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使得今年的“618”電商節火藥味十足。在京東推出針對電商節的百億元補貼后,蘇寧就發布了“J-10%”計劃,宣布包括家電在內的多個品類商品,比京東商品到手價至少低10%,買貴就賠。
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前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步塵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嚴格來講,今年電商平臺的營銷玩法和往年沒有本質不同,只不過把補貼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家電、手機、電腦、超市等多個品類,但是今年蘇寧直接宣布與京東展開價格戰,這種情況過去沒有發生過。
劉步塵說:“從策略角度看,蘇寧的營銷策略勝于京東,它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因此無論京東多優惠,蘇寧都比京東優惠10%,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只要京東把價格定得巧妙,就可以增加蘇寧成本壓力,因此在定價上蘇寧較為被動。”
對于今年的“618”電商大戰,劉步塵認為家電廠家普遍面臨銷量低迷與業績下滑的壓力,在此形勢下,很容易出現過火的營銷行為。“所以大額補貼背后,并不只是電商平臺的單獨讓利,也存在廠商、零售商、電商平臺共同讓利,拉動消費額增長的訴求。”
國美與京東、拼多多的結盟,也為今年“618”電商節進行了資本預熱,5月28日,京東集團宣布以1億美元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境外可轉債,而一個多月前拼多多先于京東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
陸刃波表示,雖然電商已經深入消費者生活,但線下渠道依然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家電領域,線下渠道的規模依然超過線上,因此疫情中家電企業業績下滑十分嚴重。隨著疫情的緩解,家電行業線下渠道不僅不會被削弱,反而會進一步加強抗風險能力,而國美從京東與拼多多處通過發行可轉債融到的資金,可用于其線上、線下的進一步發展。
陸刃波表示,通過與京東、拼多多合作,可以彌補一部分國美電商化轉型的短板,而國美上千家線下實體店的規模優勢,也會成為京東與拼多多的助力,尤其是沒有物流體系的拼多多,更可以在中、大件商品物流上,與國美的安迅物流展開合作,只不過這種合作以當前的參股規模來看,還較難實現。
劉步塵認為,雖然陣營已經劃分的比較明晰了,但必須看到的是,這種聯盟是松散的,并不會對其他賣場和電商形成直接的壓力,只不過在面對各大廠商的時候,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且這些平臺歸根結底互相還是一種競爭關系,要生存發展還得靠自己,而不是靠盟友。
目前阿里巴巴是蘇寧易購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占其總流通股本的23.94%。國美零售總股本達到215.58億港元,京東與拼多多購買的國美零售可轉債,在轉股后持股比例占其總流通股本不足1%。
陸刃波認為,阿里和蘇寧的股權聯系更為緊密,因此雙方展開深度合作的機會也更多。而京東與拼多多對國美零售的參股程度較低,想要真正形成合力,還需要進一步的融合。(郭冀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