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路通向村內,連接起一棟棟農家小樓和民宿小院。近處,是綠意盎然的鄉村庭院,遠處是被100多公里慢城綠道串聯起的村落……在江蘇南京高淳區東壩街道小茅山腳村,靜謐質樸的村莊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富有自然情趣。
推窗見綠,一步一景,得益于高淳區近年來著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兩湖抱城、東山西圩、綠水青山’的生態稟賦塑造了高淳區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綠色家底。未來,我們將持續提升人居環境的顏值和價值,促進生態環境與富民產業協同發展。”高淳區委書記吳勇強表示。
全員參與打造美麗庭院
在高淳區固城街道蔣山社區吳家村,村里每戶門前放置著綠色和黑色兩個垃圾桶,用以分類回收處理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起初也有個別鄉親不理解,現在大伙都有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容村貌和以前大不一樣。”村民路五頭說。
近年來,高淳區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作為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直收直運,垃圾不落地,高淳區農村地區配置超過170輛小型密閉自裝卸垃圾收集車,取消拖拉機敞開收集,避免垃圾滯留時間長、易孳生蚊蠅、產生污水痕跡等問題。截至2019年底,高淳區134個行政村、980個自然村已全面完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率達100%。
“蔣山社區每個自然村的村干部早晚都會巡查一次,不光看村民垃圾分類情況,也查村道和公廁衛生等,同時建立臺賬,每日記錄并上交,做到每巷必走、每戶必到。”蔣山社區黨總支書記何臘保介紹,蔣山社區還組建“橄欖綠”“一刻鐘”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發動村民全員參與,踐行文明鄉風,共同打造天藍水凈景美的美麗鄉村。
村容整潔庭院美。走進高淳區椏溪街道橋頭村村民陳月華的家中,庭院小花壇栽種的牡丹、芍藥等競相爭艷,草木郁郁蔥蔥。陳月華說:“平日里我喜歡鼓搗花花草草,去年村里為每家每戶修建了花壇??粗约以豪锏幕ㄔ介_越艷,真是充滿幸福感。”2019年,橋頭村在打造美麗鄉村基礎上推進“美麗庭院”建設,經村民同意后在其庭院設計修建小花壇,倡導村民在房前屋后種蔬菜、栽果樹、養花草,各家打造的庭院景致各異,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據高淳區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科長甘志輝介紹,高淳區“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得到廣大村民積極響應。“村民各展所長,有的還將家中閑置物件再利用,扮靚了家園、美化了環境。截至2019年底,全區有超過1.2萬戶農家掛起了‘美麗庭院’創建戶標識牌。”
生態種養帶動農戶增收
“我們農場種植西紅柿,除蟲用的是生物農藥,施肥用的是有機肥。”5月,在椏溪街道新塘村潘西家庭農場內,工人們正在大棚里忙著采收和包裝新上市的西紅柿。負責人楊雪林介紹,農場以種植西紅柿和南瓜為主,“新上市的西紅柿每天銷量在500公斤左右,生態大棚種植,果蔬品質上乘,很受市場歡迎。”
生態美,產業興。依托綠色家底,高淳區通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特種水產、特色園藝、休閑農業等鄉村產業。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截至2019年底,高淳區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840多家,在農業部門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580多家。
“村民在自家庭院種上牡丹種苗,等牡丹開花結果后,可以向公司置換牡丹籽油等產品。”南京康之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東順介紹。2016年,康之源為橋頭村的家庭農場以及觀溪村等100余戶居民提供牡丹苗和種養技術指導,同時面向居民進行成品回購。“2014年,我們和椏溪街道穆家莊村的105戶村民共同成立牡丹培育合作社,目前已培育觀賞牡丹100余畝,油用牡丹近900畝。”王東順說。
“種植早園竹,門道可不少。就拿稻殼來說,既可以作有機肥,還能當保溫材料。冬天,在竹地里先鋪上一層有機肥,再用稻殼覆蓋,可以提高竹地地表溫度,種出來的竹筍上市早、口感好。”今年57歲的高山虎從事早園竹種植已超過30年。2019年,高山虎成立高淳區竹益青家庭農場,種植的80畝早園竹銷售額近80萬元,同時他還主動分享種植經驗,目前已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種植早園竹。
“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帶動農戶戶均創收1.21萬元,約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在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廣大農戶積極嘗試多種生態循環農業創新模式。”吳勇強表示,高淳區在農業生產中兼顧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努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以良好生態促進“美麗經濟”,以“美麗經濟”賦能鄉村發展。(錢一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