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商用服務機器人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其中餐飲機器人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餐廳的點菜、傳菜、炒菜、支付等運營環節都可以獨當一面。今天我們就要到火鍋店里,來實地體驗擎郎旗下送餐機器人“花生”的服務。
這次我們體驗的是在北京東四十條的三只耳河鮮店,別看這家店的名字這么接地氣,里面的科技元素可不算少。店內擁有兩臺送餐機器人,這兩臺機器人主要負責二樓餐廳內的送餐服務,每天從上午十一點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平均每天送餐56次。
小編在現場看到,送餐機器人的工作流程是在取餐口等待工作人員放置菜品,再根據菜品設定的位置運輸菜品,再返回取餐口等待下一次指令。
機器人送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帶的避障裝置繞開障礙物,遇到移動的物體,比如在餐廳跑來跑去的小孩,機器人就會停下來,并語音提醒前方人員讓開。
據了解,這樣可以靈活避障的送餐機器人大部分都使用了激光雷達進行導航,通過超聲波和高清攝像頭結合,實現3D避障。視覺傳感器和激光雷達讓送餐機器人從2D的平面感知發展到了3D的環境探測。
一般來說,送餐機器人的高度都在一米左右,這個高度方便顧客和服務員取放餐盤。而且,機器人送餐時的行進速度大約在1m/s,既提高了送餐效率,也能避免因為速度過快與人發生碰撞。
其實幾年前就曾出現過一波機器人餐廳的熱潮,但那時視覺、導航技術都還不夠成熟,機器人更多是作為吸引顧客的新鮮點出現,沒有餐廳真的能實現機器人上菜。
但現在,機器人但造型已經不再局限于人形了,廠家和用戶都更注重機器人的實用性,送餐機器人也開始脫離人形,把設計的重點落在了增大運送量和行進穩定性上。
我國的人工智能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經過了數年的技術積累,越來越多成熟的智能產品開始進入市場。作為人工智能發展交出的“作業”,更加智能化的送餐機器人已經實現了商業落地。
那么,送餐機器人會不會讓大量餐飲人員失業呢?
小編了解到,餐飲行業服務人員的用工荒難題一直是令餐廳老板頭疼的難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進入餐飲行業。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和居高不下的流失率,對餐飲企業乃至餐飲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為此,餐飲企業紛紛尋求相應對策。不少品牌推陳出新,采取差異化打法。如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資金塑造、升級餐廳場景;以及引入送餐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慧餐廳,讓科技感成為品牌餐廳的加分項。
更重要的是,花生送餐機器人相較服務員成本更低。一線城市服務員工資每月約為7千,花生送餐機器人租賃成本99元/天,每月不到3千,遠低于服務員月薪,足以讓大多數餐廳經營者承擔。
伴隨著需求的升級和技術的進步,未來,送餐機器人等室內無人配送機器人的應用的范圍會日益擴大。“機械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人的成本越來越貴,機器的成本越來越便宜,這是一個必然結果。”有專家表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