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首批用于Mac的自研芯片會有幾個功能特性,包括基于A14芯片相同的ARM架構,由CPU和GPU兩部分組成。
首批Mac處理器將擁有八個高性能內核(代號為Firestorm)和至少四個高能效內核(內部代號Icestorm)。此外,蘋果正在探索12個以上內核的Mac處理器。
這些自研芯片都將采用5nm制程工藝,蘋果會選擇臺積電作為生產商。由于首批定制的Mac芯片性能較低,無法達到英特爾為高端MacBook Pro,iMac和Mac Pro臺式計算機提供的性能,所以首批使用定制芯片的會是新的非專業級電腦。
蘋果將在本月的WWDC大會上宣布,Mac不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而是使用自己的ARM芯片。
Mac處理器的三次變革
蘋果的這個決策,對于英特爾來說可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2005年,在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聯合創始人兼CEO史蒂夫喬布斯和英特爾首席執行官保羅奧泰利尼共同宣布,將在經典的Macintosh(麥金塔)上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并且到2007年底之前,全部的Mac都將過渡到英特爾平臺。
與此同時,蘋果結束了與摩托羅拉和IBM的合作。其實,Mac一開始搭載的是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為了進一步增加主導權,蘋果聯合摩托羅拉以及在PC陣營中失勢的IBM,共同開發Power PC處理器正面對抗英特爾奔騰系列。
可能會有小伙伴表示不解,蘋果為什么不繼續與摩托羅拉和IBM合作卻轉向英特爾呢?
按照蘋果官方的說法,他們對Power PC感到失望,該處理器性能是不夠的,開發路線也是模糊的,功耗也是巨大的。2003年,蘋果推出第一代Power Mac G5時,喬布斯承諾,蘋果會和IBM一起將G5芯片的頻率提升至3.0GHz,然而IBM失約了。喬布斯試圖將新款G5芯片與PowerBook結合在一起,但由于功耗過高,最終成為了失敗的產品。
如果蘋果的Mac系列處理器真換成了ARM,那么可以說是第四次革命。蘋果需要不斷更新Mac處理器的原因在于軟件環境對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此前放棄摩托羅拉、IBM的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如今英特爾芯片接近“出局”,也是因為性能表現已經無法滿足蘋果的要求,這些年來的“擠牙膏”,讓英特爾吃到了苦果。
AMD不香嗎?
可是,市面上除了英特爾外,不是還有AMD的CPU嗎?為何蘋果依舊要選擇自研ARM芯片?
首先,蘋果2018年款iPad Pro搭載的12X Bionic芯片性能便已經超過了英特爾酷睿標壓i5-8300H。與iPhone XS上的A12相比,A12X升級為8核CPU+7核GPU架構,晶體管數量從69億堆到100億顆。而與上代i搭載A10X Fusion的Pad Pro相比,CPU單核性能提升35%,多核提升90%。GPU方面,號稱達到了Xbox One S級別。
在當時,蘋果官方表示A12X超越92%便攜式PC的性能。從GeekBench 4.3測得的數據可以看出,蘋果并沒有說謊,A12X單核5030分,多核18217分,而英特爾標壓的i5-8300H單核只有4337分,多核13434分。
迄今為止市面上沒有一款應用在平板電腦上的芯片能與之抗衡,正因如此,今年新款iPad Pro的芯片也只是將A12X解鎖了第八個GPU核心,其他與A12X保持一致。
目前,GeekBench跑分數據庫中已經有了新款iPad Pro和MacBook Air 2020的跑分成績。相較于前代,MacBook Air 2020單核性能提高了32%,多核性能提高了63%。但這一成績還是比不過搭載12Z芯片的新款iPad Pro。
由此可見,蘋果自家處理器性能已足夠強大。其次是蘋果自研ARM芯片可以進一步降低第三方供應商(英特爾、AMD)的依賴,把控自己的產品節奏。
另外,對于軟件開發者來講,Mac搭載自研ARM芯片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對A系列芯片的軟件適配工作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這樣一來,與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Mac相比,軟件的兼容性、優化、適配、開發等難度可能會降低不少。
除此之外,如果蘋果的電腦采用了與iPhone、iPad相同的芯片架構,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為它們之間的軟件就能夠實現互通了呢?
早在2018年的WWDC大會上,蘋果就已經提出了將iOS、macOS兩個系統融合的計劃,這里的融合指的是蘋果想要打通移動端和桌面端的應用生態。
在macOS 10.14中,蘋果便將iOS端的新聞、股票等應用移植到了Mac上。2019年,蘋果又推出了名為Project Cataylst的項目,讓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參與到移植工作中。
也就是說蘋果自研ARM芯片,有助于iOS、macOS、iPadOS軟件生態的互通。多種因素加在一起,促使蘋果走向了自研桌面端芯片的道路,而非AMD不香。
失去蘋果對英特爾意味著什么?
AMD還好,畢竟蘋果電腦自始至終都未用過AMD處理器,反倒是英特爾處境不容樂觀。
IDC統計的2019年全球PC出貨量報告顯示,蘋果去年PC出貨量為17684萬臺,占據了6.6%的市場份額,位列世界第四。簡單點來講,沒有了蘋果的支持,英特爾的芯片訂單損失大約在7%,不過這還只是輕微的影響,因為英特爾的主戰場在Windows市場。
對于英特爾來說,蘋果自研ARM芯片還有一個潛在威脅,也可能成為最大的影響。蘋果放棄英特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芯片性能已無法滿足Mac的需求,說白了就是產品缺乏競爭力。
以消費市場的產品性能為例,英特爾的芯片性能已經被老對手AMD趕超。AMD R9 3950X在Cinebench R15中,在默認條件下就能達到3932分,性能比英特爾i9-9900K高90%左右。超頻至4.4GHz的R9 3950X的跑分為4475,而同樣超頻的i9-9900K的得分為2172,前者的性能要比后者高大約106%。
再加上蘋果擁有很強的行業影響力,做出這樣的決定勢必會引起其他科技公司的關注。這會讓其他廠商覺得英特爾的處理器不行,出于商業市場的考量,他們也可能放棄英特爾,轉投AMD或自研芯片。從而導致英特爾芯片的訂單量進一步縮水,市場份額也會跟著往下降。如果英特爾繼續擠牙膏,拿不出性能強悍的產品,那么Mac棄用英特爾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