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大量軍官被俘:回顧中印邊境械斗事件細節

        觀察者網 2020-06-23 09:36:02

        高原冷兵器械斗

        對于廣大的讀者來講,6月15日印方的挑釁事發突然,引起全球關注和地區局勢高度緊張。邊境沖突地域廣、持續時間長、摩擦多,但如此大規模的斗毆確實聞所未聞。不過,隨著我方和印度方面的主動降調,事件最終以印度方面單方面吃虧告終。

        對于事件的整個流程,我們外交部發言人在6月19日的發言中已經整理較為清楚。不過,出于我方主動降調等原因,事情經過的細節目前沒有被公開,很多讀者對于事件的全貌也不是很清楚,在本篇文章中,筆者也應部分讀者要求,簡單整理一下此次事件的細節。

        由于我方降調,加上印方理虧,就算是玩弄民族主義的莫迪也不得不在講話中強調“解放軍沒有進入我方邊境”

        由于我方降調,加上印方理虧,就算是玩弄民族主義的莫迪也不得不在講話中強調“解放軍沒有進入我方邊境”

        這兩個月來,印度突然在加勒萬河谷對我采取冒進策略。加勒萬河是我國的傳統領土,位于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中印兩國過去對此毫無爭議。加勒萬河發源于我國的白石灘,流入北南走向的印度實控的什約克河,向西流入印度河,地勢險峻,是典型高山峽谷地貌,附近氣溫常年低于零下,方圓幾十平方公里除了哨站荒無人煙。盡管如此,由于印度一側地理條件較好,印度近年來大力投資這個地區,有基建和兵力上的優勢。

        什約克河地區是印度長期經營的邊境地帶,印度一直在加勒萬河谷以西以北的爭議領土上圍繞高地構建兵站和哨所,修建公路和橋梁,妄圖利用我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基建不強的特點,蠶食我國領土。

        我國的實控線在加勒萬河谷附近,印度試圖在雨季前修建橋梁道路,前出據點,妄圖造成既成事實。

        4月份開始,印度開始在什約克河地區修建橋梁道路,并將實控線東移到我加勒萬河和什約克河以東。5月6日凌晨,印度邊防部隊乘夜色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筑工事并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中方邊防部隊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強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管控,并且多次與印度軍人在河谷地區對峙。

        印度搞小動作,將實控線向我國這邊移動,圖為印度程序員修改的谷歌地球實控線

        印度搞小動作,將實控線向我國這邊移動,圖為印度程序員修改的谷歌地球實控線

        我軍與印軍隔河對峙

        我軍與印軍隔河對峙

        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沖突,造成人員傷亡。出于降調考慮,我國防部在事后的聲明中,只是簡單地說印軍“越境發動挑釁攻擊”。因此我們也只能根據印度媒體和當地地圖來還原這場21世紀最大傷亡的械斗。

        綜合印度媒體的描述,15日晚間到16日凌晨,印軍集中精干人員,渡過加勒萬河谷,爬山前往我加勒萬邊防公路工地,試圖干擾中方晚間施工作業,并試圖在河對岸造成既成事實。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印軍此次挑釁的位置,已經深入我國實控線一公里以內。印軍進入工地后強行阻攔,打傷我施工人員,并毀壞施工隊財產,與我施工隊發生沖突。

        圖源:微博@紅袍螢火蟲

        圖源:微博@紅袍螢火蟲

        解放軍附近的部隊隨后趕到,并與印度方面雙方爆發激烈沖突,印軍稱解放軍使用了帶有鐵絲網的木棍、指虎、工兵鏟等攻擊印媒所謂“手無寸鐵”的印軍,印軍隨后還呼叫了增援,根據印度記者晚些時候發布的報道,這些前來增援的印軍包括了列城14軍第三步兵師步兵,比哈爾12、16營,旁遮普3團,第3中型炮團、第8山地炮團,可以說是“精銳盡出”,這也解釋了為啥解放軍最終俘虜了大量團營級的校級軍官。

        最終印軍北方司令部多個單位大量軍官在行動中傷亡或者被俘虜

        最終印軍北方司令部多個單位大量軍官在行動中傷亡或者被俘虜

        這兩批人和我軍先后戰斗了6個小時,隨后這群印度人被從山上趕到山下河谷附近,印媒還稱解放軍從高往低丟“石頭”攻擊在河灘上的印軍,不少印軍士兵最終掉進加勒萬河冰冷的水中。根據印度國防部發布的消息,印軍最終有3人當場死亡,17人傷重不治死亡,78人受傷,其中22人傷勢嚴重。此外,還有多名士兵和軍官被解放軍扣押,這些人包括1名中校3名少校,直到6月18日才被釋放返回印度。

        對于我軍的傷亡情況,外交部明確的回應是“威脅我軍生命安全”,而不是“造成雙方傷亡”。外網只有印度的自媒體或者官方媒體援引所謂“軍方消息人士”報道一個又一個夸張的數字,當然印度官方也沒有權威人士為這些夸張的傷亡數字背書。這場沖突是一場“足夠復古”的“著甲械斗”,和冷兵器戰爭時代絕大部分情況一樣,敗軍的主要傷亡都發生在潰退被另外一方追擊的情況下。考慮到我軍最終控制了戰場,俘虜了多名印軍高級軍官,印軍這些所謂“戰果”不值一曬了。由于本次事件印軍單方面出擊又單方面吃虧,因此本著降調談判的原則,我軍也沒有公布進一步的受傷數字,避免刺激印度人。

        隨著中印兩國的降調,以及莫迪當局6月18日的單方面宣布勝利,本次21世紀以來傷亡數字最大的斗毆以印度方面損失近百人結束了。這次事件到目前尚未結束,印軍并未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與我軍脫離接觸,并且列城方面的第3步兵師和14軍炮兵部隊也開始向加勒萬河谷地區靠攏。印空軍還往拉達克地區調派米格-29、剛剛到貨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武器,向我西部戰區施加軍事壓力。

        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阿帕奇直升機

        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阿帕奇直升機

        本次事件,可以定性為印軍一次典型的“冒進并失敗”,印度單方面挑起事端,前出對峙,吃虧以后回到原點。但相較于洞朗事件中印以“回到起點”作為終止符,印度在本次事件中可以說是“純粹的吃虧”,不僅沒有控制河谷附近高地,摧毀解放軍前哨和后方基建,完成蠶食,還在沒有爭議的我國領土上損兵折將,不僅理虧,還嚴重打擊了一線印軍士氣。此次失敗暴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中印兩國一線部隊的組織程度和作戰能力的差距,更是暴露出中印兩國綜合國力日益擴大的差距。

        關鍵詞: 加勒 河谷 傷亡 沖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