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為、小米……無論你用什么牌子的智能手機,這輩子都無法躲過高通的鐮刀。
高通對你來說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作為一家主營通信技術研發和芯片設計的公司,高通并不會直接面向消費者,但你在每次換手機時,卻都要給他們“上稅”。那么,在手機用戶平凡的一生中,要交多少“高通稅”呢?
高通擁有2大主營業務,其中的QCT業務,簡單說就是賣芯片,特別是手機中最重要的處理器芯片。
今年2月,首部搭載高通驍龍865處理器的國產手機——小米10發布后,雷軍表示:“驍龍865比上一代貴一倍。”小米副總裁盧偉冰也在微博上回復:處理器+5G射頻的成本超過1000元。
除了處理器,小米10所應用的27顆主要元器件中,共有16顆來自高通。粗算下來,每當用戶花3999元購買一臺小米10,差不多就有1/3的錢支付給了高通。
當然小米并不孤單,相似的故事,發生在每一部使用驍龍處理器的手機身上。
如今手機每年迭代最主要的技術標志,就是對處理器進行升級。而除了蘋果和華為,其他廠商旗艦機型的處理器,已經被高通驍龍800系列壟斷。高通驍龍865處理器成本的升高,也成為今年高端手機價格普遍上漲的重要因素。在中低端手機市場,高通也有相應的處理器供應。另外5G商用后,手機廠商使用驍龍處理器,還必須配合采購高通的基帶芯片,才能實現5G通信。
2019年,高通芯片業務營收超過146.39億美元,移動處理器出貨量為6.5億個,其中絕大多數用在了智能手機上,占據全球超1/3市場份額。
比起芯片業務,高通利潤更高的是QTL業務,直白講,就是向各手機廠商收專利費的業務。
高通在近些年的崛起,憑借的是其在移動通信技術上的研發積累。無論是3G時代的CDMA、WCDMA技術,還是4G時代的LTE技術,掌握標準核心專利最多的,都是高通。
也就是說,手機如果不使用高通的專利技術,是無法通過3G、4G網絡進行通訊的。高通設計了一種跟手機售價綁定的專利費用收取方式。
在中國,2015年后所有生產3G、4G手機的廠商,需要繳納手機售價的3.25%作為專利費。所以,一部手機售價1500元,高通要抽走48.75元專利費,售價2500元,高通則要抽走87.5元。
但手機從1500元到2500元,升級可能出現在攝像頭、屏幕、電池等配件上,與高通的通信網絡專利關聯并不大,可同樣需要按比例繳納專利費。這一收費比例一直沿用至5G時代,雖然2018年開始,高通將每臺手機的專利費上限調整至13美元,但依然讓利潤越來越微薄的手機廠商苦不堪言。
不過大多數手機廠商不敢不交這筆錢,因為如果沒有繳納專利費,高通就會斷供芯片。對于那些依賴高通芯片的手機廠商而言,高昂的專利費是一杯不得不喝下去的毒酒。
對于沒有使用驍龍處理器的蘋果和華為,高通也毫不手軟。2017年,蘋果開始在專利費問題上挑戰高通,雙方2年里在全世界打了50多場官司。
但到了2019年,蘋果急于研發5G手機,原本的供應商英特爾卻無法研發出可靠的5G基帶,無奈之下,蘋果被迫與高通達成和解,采購高通的基帶芯片,并為此付出了47億美元和解費。華為雖然自研處理器并且在通訊領域專利眾多,卻也無法繞過高通的專利費。高通財報顯示,2018和2019年,華為每季度向高通繳納1.5億美元專利費。
在不計算蘋果和解費的前提下,2019年,高通的QTL業務總營收45.91億美元,稅前利潤29.54億美元,利潤率高達的64.34%。
其實“高通稅”的背后,是他們整個90年代的臥薪嘗膽與謀篇布局,并一直保持高額的研發投入,并最終才在3G、4g時代一鳴驚人。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國產廠商,開始自主研發芯片;5G專利數排名上,華為與中興分居第一和第三,中國公司擁有專利數占總量的32.97%。
所以,我們不妨讓中國企業的子彈再飛一會兒,十年后回頭看,也許能發現,這輩子的“高通稅”就快要交到頭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