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蘋果宣布未來轉向ARM自研處理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于蘋果來說,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蘋果還是希望把更多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看Intel的臉色。
最新消息顯示,蘋果之前宣布的自研ARM架構Mac處理器將采用臺積電(TSMC)5nm制程工藝,而且這款SoC成本將低于100美元,非常具有成本優(yōu)勢。
首款Apple Silicon采用5nm工藝打造,12核心配置,由8個Firestorm高性能核心和4個Icestorm能效核心組成。性能也將十分強大。
長期以來,桌面PC市場都被英特爾和AMD占據,如今Apple Silicon崛起,它會動搖英特爾和AMD的地位嗎?
蘋果的實力
在發(fā)布會后,蘋果給開發(fā)者提供了基于A12Z 的A的Apple Mini開發(fā)機。從搭載的ARM版本macOS 11性能來看。
基于Rosetta 2編譯運行X86程序的時候,在Geekbench 5的測試里面,已經可以媲美X86的桌面處理器, GPU 跑分超 R5 4500U/i7-1065G7。CPU跑分有一定的效率損失,但是也有i5 7300HQ、 i5 8250U的水平。
Rosetta 2編譯是把X86指令集重新編譯成ARM指令集運行,這個損失大約有25%以上。
而蘋果A系列真正的實力,在Spce speed 2006的測試中可以看出來,A12的性能已經很好。
A13處理器在主頻只有2.66GHZ的情況下,整數性能已經接近睿頻到4.7Ghz以上的英特爾和AMD處理器。
而A14處理器主頻很可能提升到3Ghz以上,這個性能很可能超過下一代英特爾與AMD的處理器。
而蘋果的大核心功耗控制在5W左右,如果降頻到2Ghz,則可以壓制在1W-2W。這樣蘋果可以輕易的在處理器中塞入很多核心。
8個5W的核心也不過是40W,用到筆記本電腦上毫無問題,而總性能會非常可觀。
與英特爾和AMD不同的時候,蘋果因為從手機開始做,很早就設計了大小核。蘋果的小核心大約有A72到A75之間的水平,也有酷睿2級別的性能。蘋果用這個性能做待機和低負載應用。
那么,搭載了Apple Silicon的蘋果電腦,在瀏覽網頁、辦公這種低負載應用中,會有非常好的功耗與續(xù)航表現。
一臺ARM的蘋果筆記本,低負載使用20個小時也是可能的。
不考慮指令集問題,蘋果在性能和功耗上是足以挑戰(zhàn)英特爾和AMD的。
指令集的差異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ARM指令集做不了高性能,X86指令集可以。
其實,X86處理器早在奔騰pro的時代,內部已經是另外一套東西了。不能簡單的視為CISC了。
處理器性能差異,主要還是要看架構,架構設計先進的,算法領先的,用什么指令集都有高性能。
技術強大的團隊,是可以換指令集開發(fā)處理器的。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其實是Alpha以前的老將們設計的,這些人以前設計Alpha指令集的高性能處理器,他們轉行做ARM,就是業(yè)內最強的ARM處理器。
所以,蘋果的高性能毋庸置疑。現在的問題在于X86的程序還有AVX這種高性能擴展指令集。而ARM的高性能指令集支持的程序很少。
在性能差不多的情況下,高性能指令集特別優(yōu)化有能把性能提升一大塊。
就是說,雖然看測試蘋果很強,但是到了英特爾專門優(yōu)化的程序,蘋果就不一定占優(yōu)勢了。
蘋果要在專業(yè)應用中追上英特爾和AMD,還需要指令集與軟件的優(yōu)化配合。
未來也許是ARM的天下
最近,ARM發(fā)布新處理架構。除了A78的升級,還有X1這種高性能核心。從模擬測試的成績看,X1已經超越A12接近A13的水準。而蘋果是專用的,ARM公版是誰都可以生產的。
按照這個形勢發(fā)展下去,ARM公版可能追平或者非常接近蘋果A系列處理器的性能。與英特爾和AMD的性能差不多。
但是,ARM公版的價格可能非常便宜。這意味著高性能電腦未來的價格也許會非常便宜。
微軟的ARM版本Windows能夠使用X86程序,但是兼容性不佳,而且效率低下。如果微軟能學習蘋果的Rosetta 2,提升效率,加強兼容性的話。桌面PC也許會ARM化,這將是顛覆性的。
英特爾和AMD的桌面市場份額也許會有根本性的變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