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正式施行,它被稱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制度。在新固廢法中特別提到了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事件帶來的危險固體廢物的處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使得一次性醫用防護用品的使用量大幅提升,其處理成本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引發關注,牽動了固廢處理、標準制定、攻關研發等多個環節。
一次性使用帶來垃圾處理“高成本”
“1噸危險廢物焚燒處理成本最少需要3000元,而1噸生活垃圾焚燒的處理成本大約只有200元。”首創環境危廢產業部苗豪梅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危險廢物的處理成本是生活垃圾處理成本的十幾倍。
同時,醫療垃圾的處理需要有專門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目前在北京僅有一家專門處理醫療廢物的焚燒廠,還有2家危險廢物焚燒廠。
可見,無論從處理成本還是搭建專門的處理場所來看,大量的一次性醫用防護用品的使用,在作為危險固廢處理時,花費都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新固廢法也從“使用側”提出減少危險固廢產出的要求,法條中提到:“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計劃應包括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
如何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量?
可重復使用成為最有效的方案。對此,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將“醫用防護服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評價”列入第四批應急科技攻關項目,并部署北京、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組建專家團隊研發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這類防護服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經過殺菌消毒后可多次使用。
可重復使用面臨的困難
從可重復的角度考量,醫用防護用品需能經受住高溫滅菌處理。
從醫用防護的角度而言,它將相互直面的患者和醫生隔離開,但又必須是個柔軟的“金鐘罩”。
但在我國,對于可重復使用的醫用防護服等防護用品的產業化,還有一難,那就是缺乏標準。為此,2020年3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通知,批準《重復性使用醫用防護服》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應急立項,緊急推進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的產業發展。
“可重復使用的醫用防護產品的研發其實一直在進行。”參與國家《重復性使用醫用防護服》新標準制定的威海云龍復合紡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明志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200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與山東云龍集團聯合承擔了國家863項目,那時的醫用防護產品主要是解決院內感染的問題,采用不同的復合材料在實現三防的同時還要透氣。”
“我們經常看到戰‘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在脫下防護服后全身浸濕,內層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如果他們穿的防護服能夠做到高透氣,這種現象將會好轉很多。”孫明志說。
在高致病性的復雜環境中,給水汽打開“通道”的同時,還要防止病毒、細菌、污漬等進入防護服。
“防水、防污、防滲透,還要透氣性高,同時要能耐高溫高壓蒸汽或者環氧乙烷、紫外滅菌,這么多的要求給材料留下的空間非常小,但通過復合材料可以實現。”孫明志說,
比如,通過高分子膜與機織物復合層壓工藝,可以讓防護服使用的面料達到“喝飽水”的效果,以保持內部干燥舒適。再比如,通過“成型層+骨架層+阻隔層”的三層復合結構,把有防護功能的材料夾在中間保護起來,就能抵抗住滅菌過程的“蹂躪”。
“我們在國內首次研制重復使用可耐高溫高壓蒸汽滅菌的柔性復合材料,并開展濕固化反應原理、高分子膜技術、點狀涂覆復合等工藝的研究,解決了防護服防水性和透濕性不兼容的問題,同時讓它具備良好阻菌性。”孫明志說。
突發性公衛事件帶來的產業提檔升級
“2003年非典時期,我們通過當時的衛生部向北京地壇醫院等重點防疫醫院捐贈過相關產品,當時的使用反饋也給我們這次參與標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孫明志說。
人們仍然記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初期,醫用防護服供應嚴重不足,對高防護產品的需求迫切。國家調集各方產能支援包括防護服在內的醫用物資的生產。
應對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為醫用制品產業提出了新的課題。可重復使用的醫用防護服作為解決防疫物資戰略儲備短缺的解決方案,逐步走入人們視野。
“阻菌率100%,抗滲水性10Kpa以上,可耐受80℃洗滌及134℃蒸汽滅菌,循環使用可達12次以上。”孫明志用一串數字給出了對用于防疫一線產品的要求。他認為,防護服有了“防水、防污、防滲透、高透氣、高阻隔、高重復使用”的性能,將提高醫護人員的防護能力,降低醫院綜合使用成本,同時破解防疫物資儲備和固廢處理的風險和消耗問題。
孫明志算了一筆賬,200萬件可重復使用的防護服,相當于2400萬件一次性防護服,可降低5600噸醫療固廢的處理風險和消耗。如果以每噸處理成本3000元來計算,將節約1680萬元處理成本。
(記者 張佳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