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聯合發起的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宣布正式成立。該組織旨在推動食品接觸材料的規范回收和安全使用,以及可生物降解環保材料的有效利用,推進中國食品接觸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由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和瞿金平院士出任顧問,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鐘懷寧研究員出任聯合工作組主任委員,成員單位包括上中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和相關專業機構。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左四)、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徠(右四)、工作組主任委員鐘懷寧研究員(左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朱蕾博士(右三)、暨南大學林勤保研究員(右一)、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左一)、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總工程師李宇博士(右二)、百事亞洲研發中心負責人陸繼軍(左二)共同啟動聯合工作組
“食品接觸材料”通常指塑料、橡膠、紙張、金屬、油墨等與食品接觸的材料。作為食品包裝中使用最多的塑料,其產生的塑料廢棄物給環境安全和消費者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討論中的重要議題。而被認為相對環保的紙質包裝,其能源成本就占生產成本的35%,造紙廢水排放量居所有行業首位。因此,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和應用可降解替代品,被視為阻擋塑料廢物進入自然環境,遏制“白色污染”的三駕馬車。
循環利用亟需全產業鏈參與
從國際形勢、行業趨勢和國家政策等方面來看,食品接觸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均被視為應對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際上在塑料回收、減量和替代,以及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都有不少創新和成效。相比之下,我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技術不成熟、法規滯后、消費者接受度差、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嚴峻。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致辭
盡管已有不少企業在推動rPET等食品接觸材料的再生利用和替代產品開發,但國內關于食品級“可再生”的定義和評價并不明確,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在生產、使用、回收和評估等環節,還有不少難點亟需突破,需要全產業鏈的共同參與。
另一方面,也需要培養公眾科學意識與參與意識,正確認知食品級再生與生物降解材料,推動公眾科學使用可循環利用產品,體驗“另一種小美好”。
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主任委員鐘懷寧表示,“我們希望聯合企業、技術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各方的資源和力量,加強對食品接觸用生物降解材料環保性研究,以及食品接觸用再生材料的安全性評估,通過宣傳教育培養公眾良好的垃圾分類和循環使用包裝材料的習慣,來引導各界形成統一共識,共推可持續發展。”
聯合工作組主任委員鐘懷寧研究員分享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性發展現狀
如何有效利用“自帶光環”的可降解材料仍然面臨挑戰
2020年7月,我國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餐飲行業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因此,使用新興可降解材料替代傳統材料,成為當今國內外保護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重大舉措,可降解材料的市場需求強大。
據IHSMarkit公司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量36萬噸,占塑料總用量的0.1%,中國需求量約4.3萬噸。2018年中國餐盒、塑料袋等領域一次性塑料用量達594.5萬噸,假設以30%的替代比例計算,可降解塑料用量接近180萬噸,增長空間高達42倍。全球可降解塑料產能主要集中于歐美國家,主要企業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總體來看規模不大。隨著國內法規逐漸明確,國內企業也將迎來快速成長期。
盡管生物可降解塑料自帶“環保光環”,卻始終備受行業爭議。可以說,對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直爭論不斷,究其原因,除了政策不明朗、標準不健全、科學研究存爭議、回收與環保處置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外,公眾和行業對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概念不清晰和混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導致誤用、濫用生物可降解標志,甚至虛假宣傳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工作組將推動利益相關方形成共識,促進公眾正確看待材料的環保性和安全性,正確認知再生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動不同層級、不同領域法規、政策和標準的協調。“食品接觸材料成就了材料產品和食品工業的發展,但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我們希望通過各方攜手努力來應對和解決。因為食品接觸材料的可持續發展是行業整體可持續發展不可缺位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表示。(一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