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對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造成影響。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生境喪失和破碎化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建立保護區尤其是就地保護,是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由于歷史原因,保護區普遍存在劃定不科學、無明確保護邊界、未進行明確功能分區等問題,導致保護效率低下,表現為保護區范圍與實際生物多樣性熱點分布存在保護空缺。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景觀生態學研究組2019級碩士研究生黃鐘德在副研究員白楊的指導下,以西雙版納熱帶地區具有代表性的39種珍稀瀕危植物為研究對象,采用生態系統服務評價模型(InVEST)和最大熵模型(MaxEnt),評估西雙版納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及熱點,結合現有自然保護區分布,進行保護空缺分析。研究表明,西雙版納熱帶地區珍稀瀕危植物的適宜分布區總面積為5300.58平方公里,占西雙版納全州國土總面積的27%。其中,珍稀瀕危植物高度適宜區面積為594.44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勐臘縣;西雙版納現有各自然保護區覆蓋55.7%的珍稀瀕危植物熱點分布區,存在明顯保護空缺;保護區內部分布有農田、橡膠林和茶園等人工干擾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分別為306.44平方公里、199.91平方公里和52.39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比例為8.08%、5.27%和1.38%,說明人類活動對這些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生境存在影響及存在過度保護問題。
綜上,研究建議,加強調查與監測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為保護區科學評估提供科學依據;定期動態評估保護區保護成效,為保護區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提供決策依據;研制自然保護區保護與修復實施方案和政策路徑,提高自然保護區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提升自然保護區生境維持功能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相關研究成果以Mapp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protected areas: A case study 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Area,China為題,發表在《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
MaxEnt-InVEST耦合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甄選評估框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中國制造”搶占“智”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