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的雪化了以后,我在窗前放了一個喂鳥器,裝上了專門為野鳥配的混合種子,有花生也有瓜子,還有干的蔓越莓。周圍的鳥很快發現了這個寶藏,每天都有不同的鳥來吃。
我桌前放了一塊白板,專門用來記看到的鳥種。因為疫情,我在桌前待的時間比以前更長了,鳥的名單也因此一直在長。從一開始什么鳥都不認識,慢慢地可以分辨出白腹燈草鹀、北美紅雀、黑帽山雀、毛冠山雀,連帶著連性格也摸清楚了一些。北美紅雀喜歡站在那里嗑瓜子,冠藍鴉每次都呱呱大叫著來,偷兩?;ㄉ婉R上跑走。毛冠山雀最可愛,就算我站在不遠處,它們也大大方方地來吃,帶走一粒以后還要分給自己的另一半(被鳥撒狗糧這還是第一次)。
南美巨嘴鳥
鳥或許是最能讓我們直觀地欣賞到生物多樣性的動物了。這些能上天下海的精靈雖然不輕易讓人靠近,但卻是所有野生動物中最容易被我們聽到,也是在這個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世界里,離我們最近的“自然”之一。
世界上的一萬多種鳥其實各有各的美麗,從各種華麗的羽毛,到鳥喙的形狀,到鳴唱的聲音,不能不讓我們驚嘆生物多樣性的神奇。進化學之父達爾文,就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通過觀察當地鳥類發現,雖然這些鳥類很明顯長得很相似,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們的鳥喙形狀卻大相徑庭。吃水果的鳥的鳥喙更粗壯,而細長的鳥喙通常都屬于那些吃蟲子的鳥,于是達爾文得出了“這些鳥原本有著同一個祖先,但由于進化過程中資源的稀缺,不同的鳥選擇了不同的食物并進化出了相應的鳥喙,成為了不同的物種”的結論。
一只翠鳥
在達爾文寫出《物種起源》的時代,“物種”的定義主要依靠研究者的肉眼區分動物的外形,加上一些對動物習性的了解。然而根據達爾文對“物種”是如何出現的解釋,我們很容易就有這樣的疑問:一個物種因為要適應環境的演化,造成了外形上的變化,但是變化到什么程度這個物種就算是新物種了呢?親緣關系相近的物種之間,界線該如何劃分?
現在課本基本上都將物種定義為“物種是自然界能夠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與其他種存在有生殖隔離的群體?!?/strong>這樣的解釋通俗易懂,對于研究者來說,也容易定義和量化??闪炕谝詳祿榛A的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將“所有物種的總和”定義成一個名詞——“生物多樣性?!?/strong>如果把某個地區的物種數一遍,再加起來,就得出了這個地方的物種是否“多樣”。這個說法簡單明了,因此世紀初還有Norman Myers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要根據物種的數量對世界的土地進行劃分,找出世界上那些有著最多物種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用有限的錢在建立面積有限的保護區的情況下,保護最多的物種。
一只紅頭小翠鳥
然而,當我們真的要行動起來,把這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應用到實際操作時,這個定義就顯示出了很大的問題。
問題一:“物種”真的是保護的最小單位嗎?
不知道觀察細致入微到鳥嘴形狀的達爾文鳥語程度如何,因為鳥的歌聲可是相比于外形更能區分鳥的種類的工具。在同一地區,長相相似的鳥種可以通過辨別自己族類的歌聲,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同類,避免和“長得像”的遠方表兄交配。
然而喜馬拉雅山區域的暗綠柳鶯,卻打破了物種的界限——這些物種最初來自山地西邊的同一個區域,漸漸擴散到環繞著喜馬拉雅山都有分布,但是每離起源地遠一點,這些鳥的種群的歌聲就要變化一點,以至于繞著山北邊的暗綠柳鶯到了山的東邊,和繞著山的南邊來到山的東邊的暗綠柳鶯碰頭后卻傻眼了——雖然來自同一祖先,但是它們的歌聲已經變得完全不同,無法再互相交配了。吊詭的是,如果順著它們種群擴散的“腳步”走回去,會發現任何兩個臨近的區域,暗綠柳鶯的“歌聲”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它們還是能認出彼此是同類并交配產下后代。這樣的“環形種”,不免要讓分類學家抓破腦袋:這山的東邊沒法交配的兩群暗綠柳鶯,應該算一個物種還是兩個物種?如果再問一個現實一點的問題,我們的資金只夠保護一小片區域,那我們該保護哪群?從山的北邊不停地發生著細微變化的這些“過渡種群”是否也應該保護呢?
一只浣熊
這樣的兩難局面就發生在捷克的塔特拉山野山羊(Tatra mountain ibex, Capra ibex)的保護中。政府為了保護這些在捷克斯洛伐克滅絕的山羊,從奧地利引進了一小部分同類的山羊。來自奧地利的阿爾卑斯羊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生存還可以,但奧地利不想給更多山羊,因此它們從土耳其引進了山羊。然而,土耳其的種群習慣了更為干燥溫暖的氣候,它們和當地的種群之間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在秋天而不是冬天交配,導致小羊出生在最寒冷的二月后就可能夭折,最終捷克斯洛伐克的這些羊群還是沒能避免滅絕的命運。這些羊群無論在哪個層面上來說都屬于同一個“物種”,但是想要保證它們在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存活,很顯然,光是這種“物種”的定義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了,而“亞種”的說法也因此逐漸廣泛地流傳開來。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普及,人們發現越來越多以前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的動物,實際上有著非常不同的基因,比如人們就曾經以為金豺廣布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然而從最新的基因檢測來看,非洲的“金豺”實際上與狼關系更為親近。以前以為無法交配的物種,也被證明可能一直有著基因的流動,比如北美的灰狼和郊狼,由于人類占用了過多土地造成棲息地重合,導致原本互不相干的灰狼和郊狼互相交配并產下后代。類似的“雜交”還發生在很多瀕危物種身上。
一只長鼻浣熊
問題二:數量能夠代表一切嗎?
世界的生態系統多種多樣,如果真的如Myers們所說的按物種劃分,我們只能得到一條環繞地球赤道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帶”。畢竟,還有什么能比熱帶雨林有著更多的物種呢?而海洋的生態系統更是直接被忽略了,因為光是植物的物種,陸地上就能比海洋多出許多。
然而,看似無聊的海水表面底下實際上是另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海底,不但有陸地上也有的高山和峽谷,還有“火山”。在板塊與板塊相接的地方,地底下的地幔因為更熱更輕,源源不斷地從地底深處冒出來。而上方冰冷的海水順著縫隙往下流,冰冷的海水遇到炎熱的地幔,就蒸發了,而冷卻下來的地幔變成巖石,蒸發后的水攜帶著含有礦物質的石頭,由于壓強增加而不得不從縫隙中溢出來,成為冰冷的海底中一塊熱島。根據測量,這些海底熱泉(hydrothermal vent)的溫度可高達平均380攝氏度。
作者最喜歡的western scrub jay(西叢鴉)
由于熱蒸汽觸及到海水很快冷卻,金屬從中析出的硫化氫有劇毒。高壓強、沒有光、高溫,還被硫化物包圍的環境,怎么能夠生存呢?可就有這么一批生物,憑借著這冰冷的深海中唯一的熱源繁衍生息。這里有一種細菌——“巨管蠕蟲”(giant tube worm, Riftia pachyptila)是深海熱泉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明星。雖然名字不太光彩,但這些沒有嘴、沒有消化器官、牢牢黏在海底巖石表面并且長達兩米的蟲子看起來更像是一簇簇長著紅色頭發的金針菇。它們頭頂的紅色“頭發”,其實是用來捕捉水里氧氣、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的鰓,然后它們會將捕捉到的這些無機物輸送給體內的細菌,細菌將這些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蟲子再利用這些有機物活下來。除了巨管蠕蟲,也有不少蟹和貝殼類生物依靠著這些細菌轉化的有機物生活在這海底的熱島中。
即使你在其他任何一個生態環境中都不會發現這樣的生物組合,即使發現了也并沒有卵用——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說,只有幾種生物和一些細菌的生態系統,實在稱不上“多樣”,也談不上“保護?!?strong>缺乏保護的依據,這些生態系統就成為了被利用的對象。海床富含的硫化物和各種礦物質被一些陸上資源稀缺、又有充足海洋資源的國家看中,成為它們研究開采的對象。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針對深海開采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而這樣的開采對于這些巨管蠕蟲和它們的伙伴有什么影響我們卻無法知道。更為危險的是,這樣的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由于“下海”條件苛刻,想要修復的成本可能會是陸上生態系統的數倍或是數十倍。
問題三:如何保護那些遠離我們的物種?
這個問題和生物本身無關,卻和人心有關——人都更愿意保護自己熟悉的東西,而這些熱帶雨林、深海熱泉雖然令人心向往之,到底是離我們遙遠的事物,若是用它們作為生物多樣性的代名詞,未免不接地氣而且難有實感。其實,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動物已經足夠我們去欣賞生物多樣性了。你在城市里,就可以開始學習,用心聆聽清晨時的鳥鳴,嘗試去分辨不同的鳥的叫聲。在看到一只從沒看到過的蟲子時,別忙著尖叫,分辨一下它的花紋和大小,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以為遠離城市的自然其實就在身邊。
蕾切爾·卡爾森,就以鳥作為她聞名遐邇的書《寂靜的春天》的題目——寂靜的春天,指的是聽不到鳥叫的春天——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歷史上畫出了有力的一筆。在DDT作為殺蟲劑被大量使用的年代,她提出大量的鳥因為DDT的毒性而正在死去,最終不忍身邊美麗鳥類死去的美國人修正了法律,禁止了DDT 的使用。另一個例子則比較悲傷,是美國的旅鴿。書上說它們的數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旅鴿群飛上天空的時候,能夠把天空遮住。這種鳥的滅絕使大家意識到,數量并不是種族存活的保證。而無論哪種情況,這些物種都并非在遙遠的雨林,而是切實可以看見、聽見的物種。
地球的半徑約6000千米,而生物圈的范圍從最深的海底,到最高的高空,不過20千米,而其中絕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下500米到海平面上6千米之間。因此有人說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生物圈不過是蘋果上的一層皮。然而,就是這層蘋果皮,卻是一千萬現存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包括人類。生物多樣性的迷人之處,或許不光在于她的美麗和多樣,也在于她的易碎,在于她的觸手可及,也在于她是如此被我們的一舉一動影響塑造著。
本文配圖均為作者拍照,拍攝過程中無動物受傷且野生動物均放歸野外,除了那只貓。(周羊羊)
參考文獻:
1.Mora, C., Tittensor, D. P., Adl, S., Simpson, A. G., & Worm, B. (2011). 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PLoS biology, 9(8), e100112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1001127
2.Meyers N, Mittermeier RA, Mittermeier CG, da Donseca GAB, Kent J. 2000.“Biodiversity hotspot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ature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