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國際金融中心……38年來,陸建新參與建設的摩天大樓,創造“深圳速度”。圖為陸建新在工地。(圖片來源:中工網)
一座充滿未來感的“天空之城”,正在深圳拔地而起。
9月初,大疆全球總部基地項目“天空之城”正式封頂。這一項目以巨型鋼架為支撐,塔身外側6個超大“玻璃盒子”懸空高掛,“云端辦公”將來不再是夢。
這里凝結著陸建新和同事們的汗水。作為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他與同事負責建筑的鋼結構制造安裝。
“這個建筑設計獨特,但由于樓體三邊錯層布置了懸掛層,有不同高度重心分布不均勻等特點,給施工帶來很大難度。”陸建新說。為確保樓體結構穩定,陸建新帶領團隊反復模擬計算,最終采用新施工技術解決了難題。
無人機在現場上空盤旋,“天空之城”封頂儀式在樓頂舉行。從這里向外遠眺,一幢幢建筑高低起伏。
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國際金融中心……38年來,陸建新參與建設的摩天大樓,創造“深圳速度”,有的還是當時全國最高建筑,他帶領團隊將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稱為“中國樓王”。
1982年,懷揣著見識一下9層“高樓”的愿望,年僅18歲的陸建新從江蘇老家來到深圳。
彼時,陸建新把全部家當卸在了“竹樓賓館”,帶著測量儀就去了深圳國貿大廈的工地。他沒想到的是,這棟建筑是他事業的起點,也是“深圳速度”的起點。
“說是竹樓賓館,其實就是用毛竹搭建的兩層簡易房。一個人走動,整個樓都嘎吱嘎吱響。臺風一來,頂子就吹沒了。”陸建新說,“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在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管理層幾乎異口同聲表示,按陸建新的能力和資歷,早就應該進入公司的管理層,但他婉拒了很多機會,情愿“蹲守一線”,迎接技術挑戰。“我是一名工程師”,這是陸建新給自己的定位。
跟陸建新搭班子10年的歐陽仕青至今對一件事記憶猶新。
“在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項目中,有技術人員發現塔吊旋轉平臺上的連接板有個裂縫,就用隨身帶的手機拍了張特寫照片。團隊判斷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誰知他看了感覺不踏實,覺得特寫鏡頭沒法看到整體情況,于是一個人爬上65米高的塔吊確認一番。”歐陽仕青說。
站在約600米高的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頂樓觀景臺,陸建新指著周邊的建筑充滿自豪地說:“深圳的幾十棟摩天大樓,有一大半都是我和我徒弟擔任的鋼結構項目經理。”
在今年新冠疫情發生后,深圳市決定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要求,加快建設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應急院區項目。
項目建設采用鋼結構模塊化建筑,工期僅有20天,陸建新和技術團隊爭分奪秒,三天三夜完成應急醫院建造圖紙,最終院區如期建成。目前,應急院區已投入使用。
從一名普通測量員,到項目經理、總工程師,陸建新不斷攀登一個個尖端技術高地,38年來輾轉工作于國內外8個城市,參與的46項工程施工總高度約3600米。國內已封頂的7座100層以上鋼結構摩天大樓,陸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4座,主持完成的11項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參與完成的成果獲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如今,向著“民生幸福標桿”城市建設目標,深圳的建設者們正從“深圳速度”不斷擁抱“深圳溫度”。他們用平凡的雙手創造不平凡的夢想,深圳的未來也因他們而更加精彩。
“企業正在推進轉型升級,大量推進民生工程,比如學校、醫院、保障房等裝配式建筑,以及城市綠道、舊城改造項目等。”陸建新說,我們還重點關注新基建,如在深圳承建了6座智慧立體停車庫,同時也開始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向進軍。
(記者 孫 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