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總讓煤電做虧本生意

        中國能源報 2020-10-26 11:06:58

        煤電是目前我國電力系統的中流砥柱,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穩居“絕對主力”的位置。但目前行業虧損面已達50%的現實,毫無保留地揭示出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煤電行業大面積虧損并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情,2008—2011年間,僅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的虧損額累計就超過900億元。2012—2016年,煤電經營業績隨著煤價的大幅下行而有所好轉,但2017年至今,行業再次出現大面積虧損。考慮到煤電在當前電力系統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長時間、大范圍陷入經營困境顯然有違常理。

        究其原因,煤電的虧損一方面源于行業自身特性。煤電作為重資產行業,資產負債率水平極高,還款付息壓力巨大;在“煤電頂?!遍L期存在、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度電利潤連年下降、利用小時數持續降低的大環境下,煤電企業本就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

        與此同時,煤電企業肩頭還有額外的包袱。例如在北方供暖季,煤電機組既要盡全力輔助清潔能源消納,又要保障居民供暖,不得不長時間低負荷運行,導致供電煤耗隨之上升,同時還要警惕污染物排放超標。換言之,在實際運行中,煤電廠既履行了保障民生的義務,又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了輔助服務,但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尚待完善的當下,電廠難以獲得應有“補償”,這成為電廠虧損的關鍵誘因之一。

        事實上,火電廠甚至面臨著“想關停卻沒法關停”的窘境。例如,一些服役時間不長的新電廠,性能優秀卻因多種原因連年虧損,企業想要關停機組,做破產處理,但當地為保障供電安全,往往不允許其關停,煤電企業只能被迫虧本運行。這種“怪象”已在多地頻頻出現。

        誠然,煤電行業近年來的“亂象”與煤電企業先前的無序擴張不無關系,目前投產的項目中,也有不少是多年前就已拿到路條開建的。但行業發展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電力市場化改革滯后。當市場化的投資遇上非市場化的價格機制、當市場化的業績考核遇上非市場化的電力系統運行體系、當市場化的迫切需求遇上電力體制改革的進展緩慢,煤電“一邊虧損一邊建設”的反常表現在所難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自然無從談起。

        當務之急,首先是要消除外界對煤電的“刻板印象”,實事求是地認識煤電:盡管碳排水平相對較高,但整個電力系統目前無法離開煤電。沒有煤電的支撐,新能源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沒有煤電的支撐,電力系統將失去安全穩定性保證;沒有煤電的支撐,整個社會的用電成本將居高不下。

        想要“馬兒跑得快”,就讓“馬兒吃夠草”。煤電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并不應該,也沒有能力無條件地為新能源乃至整個電力系統無償奉獻。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彪娏w制改革是消解煤電困境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年來煤電也進入了“去產能”時代,控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煤電的定位已從基礎電源向“調峰電源、兜底電源”轉變。這些全新的變化必將對電力行業產生深遠的系統性影響,并對現有電價形成機制等市場規則提出了新的進化要求。從規劃到投資再到運行,煤電作為電力行業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其在電力系統中的付出與回報,理應得到更公平的市場機制保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