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中國科學報 2020-10-29 10:28:22

        揭牌儀式現場

        10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在交大醫學院成立。該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方勇主持。

        伴隨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慢病的上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據統計,我國平均每 30 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癥,一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一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2018年我國發布的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顯示,慢性病發病人數約3億人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不難發現,老年人和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成為疫情流行中最脆弱的人群,他們易感易發、病情危重且死亡率高。這進一步凸顯出了加強慢病防控的重要性。

        據介紹,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將以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為核心,以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深刻認識疾病發病機制,進而實現有效的慢病防控和臨床治療的關鍵問題為導向,發揮各自專業優勢,一方面聚焦前沿技術,服務于慢性病防控,一方面加快科研成果在慢性病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中心將為我國慢病防控的研究提供一片沃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共謀人民健康福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江帆回顧了雙方的合作歷程。早在1999年,由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成立健康科學中心,開展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2002年,創建生物學與醫學交叉為特色的創新研究基地,引領中國特色的生物醫學轉化研究實踐,探索國際生物醫學轉化研究新模式。十幾年來,圍繞核心研究方向匯聚英才,著力引進和培養具有生物學及醫學雙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專家,形成一大批具有轉化醫學研究特色的人才梯隊;在干細胞的醫學應用、免疫機制和防治新策略研究和重大疾病機制和防治新策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基于長期的合作積累,雙方展開新一輪的合作共建。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副所長陳雁和江帆共同代表雙方進行簽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林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共同為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李林表示,順應戰略決策和布局調整,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決定在先期有效探索的基礎上,繼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發起共建“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聚焦“健康中國2030”,發揮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教育部“雙一流”高校兩大國家戰略部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支撐作用,并緊密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此次雙方的合作,將共同聚焦“慢病防控”這一重大生命健康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問題,會聚生物學研究和臨床研究科技創新優勢要素,致力于慢病防控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和新策略的研究,實現慢病防控由“臨床治療”向“預防干預”的關口前移戰略轉變,進一步推動相關創新成果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陳國強表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造者勝。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開展了高度緊密的合作,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如今,我們繼續與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研究所和營養研究所基礎上組建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延續合作,共同致力于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對于提升上海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水平和質量十分重要。他期待雙方能夠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不忘合作初心,切實總結過去合作的經驗和教訓,為上海和國家生物醫藥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腫瘤與微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秦駿、中科院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郭非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免疫所所長蘇冰和病理生理學系主任鐘清在當天舉行的營養健康與慢病防控創新論壇上,就晚期前列腺癌表觀遺傳調控的建立、氨基酸感應與慢性代謝性疾病、單細胞水平分析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自噬調控能量代謝和運動的機制探討等內容進行分享。(童寬 黃辛)

        關鍵詞: 防控 協同創新 健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