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首發AI原創單曲《醒來》,這也是網易首支詞曲編唱全鏈路AI音樂作品。歌詞生動、旋律動感、歌喉驚艷,展現出AI媲美專業音樂人的創作能力和歌唱實力。據了解,《醒來》由網易伏羲、雷火音頻部提供AI技術支持,從創作到演唱,生成歌曲僅需一小時。這套技術已應用于游戲、文旅、文創等多個領域,是網易伏羲AI技術應用落地的重要成果之一。
AI承包作詞編曲,演唱媲美專業歌手
“醒來燦爛星光透過了窗臺,海岸線連接了那片山川大海。涌動夢境邊緣像是空曠舞臺,在眼前忽然展開。”實際上,要讓AI成為“唱作人”,一方面需要讓它具備作詞編曲及演唱在內的AI生成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讓AI擁有音樂審美,能夠基于創意,生成媲美真人專業創作者的音樂作品。
據網易伏羲介紹,以《醒來》為例,為了契合大會主題“洞覺·未見”,網易伏羲團隊勾勒了一個故事原型:在不遠的未來,一個AI生成的虛擬人在深夜醒來;歌曲希望體現出人類與AI將成為最好的伙伴,表達人類與AI共同開啟未來的期許。
基于創意,在作詞方面,網易伏羲自主研發的有靈智能創作平臺,會先讓AI學會人類語言組織的基本邏輯,借助大規模預訓練的語言模型GPT-2, 實現端到端的歌詞生成。作曲方面,網易伏羲根據樂理的數據分析,形成了一套旋律生成算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產出多個實用性生成結果;編曲上,則采用雷火音頻部自研的智能編曲引擎,該引擎覆蓋華語樂壇主流風格,15-30秒就能生成一首出版級歌曲。相同質量的人工編曲,市場價格在1-1.5萬元。
AI自動完成詞曲創作后,還要讓它擁有堪比真人專業歌手的演唱能力。所謂歌唱合成,本質上是指輸入任意曲譜,可以得出人聲輸出的過程。因此,歌聲智能生成系統需要在聲音音色、歌曲風格等方面有大量數據沉淀。網易伏羲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歌唱合成庫,音色豐富,涵蓋古風、流行、電子、民謠等主流華語音樂風格;通過端到端的歌聲合成,并借助神經網絡聲碼器,可以生成既符合專業音樂審美,又契合歌曲主題的演唱作品。
AI賦能音樂創作,商業應用前景廣闊
近年來,不論是游戲、電影、電視、動畫片,還是短視頻、網絡綜藝、虛擬偶像樂隊、在線教育產品,都需要大量高品質的音樂內容。在爆發式增長的商業化音樂制作需求驅動下,用AI賦能音樂創作,助力音樂工業化發展,早已不是天方夜譚。
網易也在“AI+音樂創作”領域積累了大量應用案例。編曲方面,網易雷火音頻部作為專業游戲音頻制作團隊,不僅服務《逆水寒》《遇見逆水寒》《倩女幽魂》《倩女幽魂手游》等多個爆款游戲的音頻開發;還同時深耕智能音頻生成領域研發,率先部署了工業出版級智能編曲系統,其智能編曲技術已到達唱片行業出版級標準,具備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能力。
歌詞創作方面,網易伏羲自主研發的有靈智能創作平臺作為“AI寫歌詞”的技術底層,獨創“人機協同”的歌詞創作輔助模式幫助用戶創作。例如,用戶如果以“雪”作為標簽,AI算法會自動推薦與“雪”相關的場景、意象、畫面,來保證歌詞生成得到更好質量;用戶甚至可以只輸入一段自己的故事,在AI的輔助下,故事就可以轉換為專屬歌詞。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有靈AI,完成高質量詩詞、歌詞和劇情類文字的創作。
(數字體驗館內的AI音樂舞蹈互動體驗裝置)
網易伏羲也在積極拓展相關AI技術的落地場景。今年11月,杭州中國絲綢城步行街完成改造升級,宣布全面引入網易伏羲的AI前沿技術及應用。體驗區內,游客輸入自己的姓名,“AI詩人”及就會創作專屬“藏頭詩”一首;借助實時動作捕捉技術,游客可以與裝置內的虛擬人跨屏共舞;按下展館內的琴鍵,就可以讓虛擬人“素問”根據旋律和節奏翩翩起舞……這些融入音樂、舞蹈、詩歌等AI沉浸式互動體驗,讓年輕人體驗“黑科技”的同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文旅產業正在迎來發展新契機。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年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AI與文旅的交融結合,或許將掀起新一波AI商業化落地浪潮。(一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