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12月31日訊他們有明亮的眼睛,卻拒絕與人對視,有正常的聽力,卻不理會呼喚,有清脆的嗓音,卻不歌唱交談……孤獨癥兒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的科學康復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今天,國家孤獨癥康復研究中心牽頭的國內首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課題——“孤獨癥兒童可穿戴腦電波康復系統研發”啟動,該課題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國家孤獨癥康復研究中心與強腦科技聯合進行,孤獨癥患者有望憑借前沿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獲得科學康復的創新路徑。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兒童孤獨癥或孤獨癥譜系障礙,屬于廣泛發育性疾病,多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約70%的患兒同時伴有精神發育遲滯。據統計,全球共有6700萬孤獨癥患者,患者數量甚至超過癌癥和艾滋病患者的總和。從國內情況看,近年來,我國孤獨癥患病率呈現增長態勢,已從1995年的0.2%增加至1%,自閉癥兒童數量已多達300萬人,自閉癥已經成為兒童精神殘疾的首位。
腦機接口及腦機交互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當前正處于前瞻性研究階段。所謂腦機接口,是指在人或動物的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直接連接,實現大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它不僅是大腦神經調控的重要工具,也成為腦控與控腦技術實現的基礎。
談及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強腦科技孤獨癥項目負責人楊錦陳博士表示,“孤獨癥兒童可穿戴腦電波康復系統研發項目”是中國首個腦機接口孤獨癥康復研發項目,旨在通過高精度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為孤獨癥兒童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手段。該項目已經有了前期的一些案例和有效性結果,通過與中康的聯合研發,將成為成熟的技術和產品。在未來,腦機接口技術將有望引領腦疾病領域數字健康產業的發展,用腦神經科技與人工智能賦能腦疾病的康復乃至診療。
中國殘聯黨組成員、執行理事會副理事長賈勇表示,隨著我國殘疾兒童救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享有全生命周期的一切康復需求的目標,必須要使用科技賦能康復。賈勇強調本次科研項目的開展是滿足孤獨癥兒童康復需求和提高孤獨癥兒童康復質量的現實需要。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吳世彩認為,聯合課題《孤獨癥兒童可穿戴腦電波康復系統研發》符合國家大力發展腦科學與腦醫學的導向。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是全國康復資源的中心,具有豐富的孤獨癥臨床和康復資源,而強腦科技在腦機接口及人工智能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因此本課題是強強聯手、優勢互補。
兒童期是孤獨癥康復的黃金時期,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多數特殊兒童能顯著改善人生發展軌跡。據了解,此次聯合課題充分結合了高精度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與孤獨癥臨床實踐與教育干預,將探索一種針對腦神經進行直接精準閉環訓練的手段——腦電波神經反饋訓練技術。目前,基于神經反饋訓練技術的腦控類輔具已納入中國殘聯《殘疾人基本輔具器具指導目錄(2020年版)》。
除了針對孤獨癥,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方向的應用前景更為豐富,它能夠幫助一些身體殘疾患者與建立一座與外界交互的橋梁,可以實現康復訓練、控制假肢和輪椅等功能。雖然現階段在醫學上的臨床應用還需要解決許多問題,但腦機接口技術商業化已經臨近。(記者 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