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1月,一架黑色涂裝、外形科幻的飛機靜靜地停在成都某機場起飛線上,機務人員圍在周圍做著起飛前的最后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站滿了人群,大家正翹首以待,寒意襲人的隆冬,似乎也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接過放飛單,鄭重地在試飛科目上寫下“首飛”兩字。繞機檢查后,試飛員登上了飛機。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下達,發動機瞬間發出巨大轟鳴聲,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無數雙眼睛前滑過。加速,再加速,一眨眼功夫,飛機便如一道閃電,呼嘯著騰空而起,直插云霄。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
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后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時間定格在了2011年1月11日13時11分。
進入新世紀,以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空戰、綜合航電及自保障等諸多全新技術為典型特征的四代戰斗機,成為掌握空中制勝的利器,我國加快第四代戰機研制、建設工作。預研、論證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迭代過程中,航空工業先后完成四代機總體方案確定、提出工藝制造技術攻關項目、完成相關功能樣段的設計與制造、完成四代機1:1全尺寸展示樣機制造。數字化協同平臺、三維仿真設計裝配、內埋式主武器彈倉,一系列前瞻探索,為后續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伴隨著中國四代機研制正式立項,命名為殲20飛機后,面對巨大技術跨代壓力和緊迫研制周期,航空人踏上一段前人從未走過的征程。
研制初期,為提高研制質量、縮短研制周期、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總師系統決定在新機研制中,采用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制造/管理技術。全數字化三維發圖模式相比二維發圖來說,設計平臺截然不同,存在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技術臺階陡峭、發圖時間緊迫、不確定因素眾多,這必將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難關。也正是這些難關,才提供了體現我們存在價值的平臺。我堅信,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擁有攻艱克難的智慧,我們一定會、也應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遇,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設計發圖伊始,總設計師楊偉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迅速點燃了設計人員的激情。短短數月,殲20驗證機全部機體結構全數字化數模設計便完成,并正式發圖。
為加快試制進度,工藝設計與產品設計并行展開,數模發出僅7天研制團隊便開始了第一個零件制造,隨后驗證機機體結構全面轉入試制階段。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結構零件、隱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給殲20的研制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挑戰。針對殲20驗證機全數字化設計的特點,航空人不斷創新進取、歷練本領,先后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關鍵零件試制一次成功,大部件對合一次成功,發動機啟封開車一次成功。
為守住殲20飛機每一個節點,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需要所有人隨叫隨到,設計、試驗、制造、試飛各領域,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不斷涌現。
首飛成功,僅僅是走完了第一步。隨后飛機實現了座艙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攻克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制造,再破“亞洲第一框”記錄,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與此同時,在電子等行業內外數百家研制單位的緊密協同下,殲20飛機性能不斷提升。
10年來,從首飛到公開亮相珠海航展,亮劍“朱日和”到裝備部隊,殲20飛機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