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何沒有能打飛機、坦克、軍艦的通用導彈?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1-14 17:37:59

        這個想法確實非常好,也是各國導彈武器設計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它的確有些難。不過從目前導彈武器發展和使用情況看,在某些條件下,還真出現過這種陸海空目標“通吃”的導彈。

        怎么才能“通吃”,需要從陸海空三類目標的不同特性,還有導彈的制導形式、戰斗部類型和武器制造成本等多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目標特性來看,這三類目標差異較大。飛機速度較高,時速通常在1000千米以上,而坦克和軍艦通常只有40千米。這就要求攔截飛機的導彈速度更高,例如“標準”6導彈,速度最高會達到3.5馬赫。而“陶”式反坦克導彈,速度最高也不到1馬赫,與大部分飛機的巡航速度相當,這無疑是追不上飛機。

        其次,從制導要求來看,雖然三者都是機動目標,但外觀尺寸差距較大。比如坦克車體一般長約7米,而典型的驅逐艦長度都超過100米。如果導彈制導精度偏差5米,對打擊軍艦影響不大,但會錯失坦克目標。此外,飛機和軍艦的背景環境較為單一,使用雷達等無線電制導方式沒問題,而坦克通常是在丘陵或叢林等復雜地形環境中,無線電波受背景雜波的干擾較大。

        ▲ 美國海軍F/A-18艦載機投放“斯拉姆”導彈

        第三,從對導彈戰斗部的要求來看。飛機通常較為脆弱,飛鳥撞擊都能對其造成致命傷害,因此防空導彈通常使用近炸引信,依靠大面積散布的破片造成毀傷。而這對坦克和軍艦,就如同“蚊子”叮,不會產生致命傷害。因此打它們的導彈需要直接命中,而且要用破甲、聚能或穿甲爆破戰斗部。此外,坦克通常自重只有40噸左右,而3000噸的軍艦都是小號的,現代驅逐艦通常都達到7000噸以上。可以輕松摧毀坦克的導彈,對上數千噸的軍艦,如果不是打到要害部位,都不會造成太大破壞。因此反艦導彈的裝藥量要遠大于反坦克導彈。比如美國“陶”式反坦克導彈,全重只有18.5千克,戰斗部3.65千克,而反艦的“魚叉”導彈,僅戰斗部就達到222千克,相當于12枚“陶”式導彈。

        ▲ 肩抗型“陶”2反坦克導彈

        最后,我們從導彈與目標成本的比較來看。一架飛機的價格大致1800萬美元(90年代的F-16C/D,目前已經翻2倍以上),一艘軍艦的價格約10億美元(早期“伯克”級驅逐艦),而一輛比較貴的坦克,也只有800萬美元,這也決定了導彈的成本要求。“陶”2反坦克導彈,單價約1.1萬美元;“魚叉”反艦導彈,單價約112.7萬美元;“標準”6艦空導彈,單價約200萬(包括分擔的雷達與指控系統價格)。不可能用過于昂貴的武器打擊數量眾多而廉價的目標,用“銀子彈”打家雀兒。即便是美國這樣的地主家,也不會有太多的余糧。

        ▲ 車載型“陶”式反坦克導彈(TOW-2)

        因此坦克軍艦飛機“通吃”,效費比低、不合算。但小范圍地“通吃”,還是可以的。各國在導彈發展中,也經常有這樣跨界的情況。

        例如,美國“標準”艦空導彈,本職是打飛機,但也能打軍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就曾被美國軍艦多次用來擊沉伊朗等國的小型艦艇。美國后來還以“標準”2艦空導彈為基礎,發展一款對濱海陸地目標打擊的“標準”陸攻型導彈,“標準”4。它采用GPS制導,最大射程可達380千米,可對陸地目標實現精確打擊。它實際上已經變身為彈道導彈,準備空海陸通吃了。當然不是“通吃”飛機軍艦坦克,而是一個系列里,用兩種型號分別打飛機軍艦和陸上固定建筑等大目標。不過該計劃最終由于任務不明確而夭折。

        近年為充實美國海軍提出來的“分布式殺傷”概念,又在遠程防空的“標準”6導彈基礎上發展了反艦型導彈。2016年1月,“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發射“標準”6導彈,擊中了停泊在夏威夷沿海的美國海軍太平洋導彈試射場的“魯本·詹姆斯”號“佩里”級導彈護衛艦。

        ▲ 多用途的“標準”6導彈發射

        這種跨界在“魚叉”反艦導彈上也出現過。1986年,美國海軍根據1986年4月空襲利比亞的經驗,利用現役的“魚叉”反艦導彈改裝,將用于反艦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改為對地攻擊的GPS+紅外成像導引頭,發展出“斯拉姆”空地導彈,并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

        ▲ 由AGM-84“魚叉”改進而來的“斯拉姆”(SLAM)導彈,外觀幾乎難以區別

        ▲ 已經整容不見原貌的“斯拉姆增程型”(SLAM-ER)導彈

        在近年實戰中,也出現過陸海空目標“通吃”的應用戰例。比如“海爾法”反坦克導彈,在反登陸和濱海戰斗中曾作為打擊小型快艇、登陸船艇的“反艦導彈”。美國還曾嘗試用它打擊低空直升機和無人機。

        因此,發展陸海空類型目標均可打擊的導彈武器是有可能的,不過這些都是在特殊條件下打擊特定目標才有效。要發展大中小型目標,或固定和機動,或堅固與易損目標,統統都能通吃的導彈武器,則難度較大了,成本控制也十分困難。

        從以上情況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有可能出現既能打飛機、又能打坦克、還能打軍艦的通用導彈。但它很可能是小型、低成本的導彈,“通用”也局限于某些特殊使用情況和特定目標。

        李文盛:電子工程學士及軍事學碩士,原總參某部高級工程師,從事軍事信息與軍事戰略研究,以及遠程作戰問題研究,長期參加中國軍控學會《年度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報告》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全球核態勢評估(年度)報告》的撰寫,在軍內外十余家刊物發表學術及軍事科普論文400余篇,參與《俄羅新軍事基本情況》、《美國未來作戰系統》等多部論著撰寫,主持或參加了多項國家及軍隊科研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為核戰略與核武器發展、作戰使用專家,在防空與反導,以及常規遠程作戰方面也有較深研究。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文盛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關鍵詞: 導彈 李文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