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和運動中最常見的一種損傷,在上下臺階、爬山、跑步、打球,甚至走路的過程中都可能發生。
發生扭傷后,很多人都會選擇熱敷的方式處理。這么做對不對呢?
關節扭傷后的真相
發生關節扭傷后,關節內部受傷部位組織大量毛細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滲出,形成局部淤血;血液越積越多,無法排出或自我吸收,形成關節腫脹。同時,由于受損關節的毛細血管處于開放狀態,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液體增多,可能使受損部位發生感染。
24小時內冷敷
關節扭傷之后的24小時內屬于損傷的急性期,應選擇冷敷。此時冷敷能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起到止血、消腫、鎮痛的作用。
冷敷方法
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于傷處,每3分鐘左右更換一次,也可以用塑料袋包裹冰塊進行外敷,每次20~30分鐘。夏季則可用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一般在4~5分鐘左右,不宜太長。
24小時后熱敷
熱敷治療應主要用于急性損傷的后期和慢性損傷。如果踝部扭傷已超過24小時,應改用熱敷療法。此時熱敷能緩解疼痛,減少肌肉痙攣,增加損傷部位血供,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愈合。
熱敷方法
將熱水或熱醋浸泡過的毛巾放于傷處,5~6分鐘后毛巾無熱感時進行更換。每天1~2次,每次熱敷30分鐘即可。
“POLICE”緊急處理原則
踝關節扭傷后,可遵循“POLICE”處理法進行緊急處理。即保護(P-protect),適當負重(OL-optimal loading),冰敷(I-ice),加壓包扎(C-compression),抬高患肢(E-elevation)。該原則不單適用于踝關節扭傷,同樣適用于其他關節扭傷。
關節扭傷后,冷敷、熱敷雖然都沒錯,但兩者分別適合于扭傷的不同階段——24小時內需冷敷,24小時后再熱敷。
辟謠專家:李娟,主治醫師;李熙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復核專家:郭常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出品人:科普中國-科學辟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