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二代”,55歲,36年工齡,這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產品負責人楊科的“標簽”。
同事們喜歡喊楊科“老楊”。不只是因為楊科比自己年長,他豐富的工作經驗更讓大家佩服。
最近,203所成功研發了一款新型超穩晶振產品,它的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可以配套應用于衛星系統。楊科就是這款產品的研發負責人。
這當然不是全部。36年來,楊科和同事們研制的產品用在了北斗衛星、風云氣象衛星、神舟飛船、嫦娥探測器上,是所里的“大拿”。去年,楊科還獲得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回顧這36年的奮斗史,楊科總結出一句話——做工作中的有心人。
傳承父輩的精神
“我是‘航二代’,父親是二院最早的一批高級技師,我從小就耳濡目染了父親的工作熱情。”楊科說。
楊科從小就在二院大院里長大,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加班出差是常態。有一次緊急任務,父親被派往基地工作,一走就是半年多。去哪里了?做什么了?楊科都不知道。他只記得父親當時留了一張紙條,上邊大概寫著“這次任務完成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我時刻準備把生命交給黨”的字眼。
父親的這句話對幼時的楊科來說頗為震撼,這也讓他意識到為航天事業奮斗是一件光榮、偉大的
事。從那時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后來,父親的接力棒傳到了楊科的手里,楊科拿著接力棒越跑越遠……
“每每想起父輩們那種不服輸、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就熱血沸騰。”工作的36年里,楊科遭受過大大小小無數的困難,每當想要放棄時,父親小紙條上的文字就在他的腦海中閃回,告訴他絕不能退縮。
例如最近研制成功的產品,時間緊、任務重,對楊科及同事們來說壓力頂天。可光發愁沒用,必須行動起來。他帶領團隊,經過幾個月的刻苦攻關,成功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關鍵指標的突破,滿足了技術上的特殊需求,將203所晶振產品的研制技術水平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每次急難險重的任務來了,老楊從未退縮,總是想方設法、保質保量地將工作做好,是我們的榜樣。”楊科的領導表示。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八個字也是我的人生箴言。”楊科告訴記者,日常工作中,他將這八個字的內涵貫穿在產品研制始終。
晶體是電子元器件的心臟,如何讓晶體更好發揮作用,是楊科工作的重點。所以,晶振研發需要經過反復調試,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在一次產品調試過程中,相關指標已經非常接近目標要求,但為了達到更高指標,楊科仍然反復進行試驗。5小時一次的測試,他又進行了數十輪,終于找到了制約進一步指標提高的關鍵問題所在。“要耐得住寂寞,心浮氣躁的人是干不好的。”楊科說。
同事眼中的楊科每天就像被“焊”在了工位上——分析、改進、調試、裝配、測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就這樣一“坐”就是36年。
由于長時間伏案工作,楊科有了腰椎盤突出的問題,疼的時候腰都直不起來。但任務來臨的時候,他就顧不上這么多了。干一會兒,站起來舒展一下身體,然后繼續坐下來接著工作。
同事都勸楊科趕緊去看看,他卻說:“等這事兒完成了再說,任務著急呢!”
“干的時間長了,感覺到工作已經不是我個人的事情。一顆小小的晶振,關系到設備、分系統甚至整個系統是否能夠可靠工作。”楊科語重心長地說。
歲末年初,對多數人來說正是放松時刻,可楊科閑不下來。這不,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發工作。(劉巖、吳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