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 一直在追尋火箭殘骸的路上

        科技日報 2021-01-25 09:18:15

        有這樣一群人,不是在火箭殘骸落區工作,就是在前往落區的路上。

        1月2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天通一號03星發射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和以往一樣,就在眾人紛紛慶祝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行走在落區的“活地圖”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貴陽觀測站落區工作組的成員劉思,是土生土長的貴州人,從小就因為放牛爬遍了老家附近的幾座大山,崎嶇不平的山路他走起來健步如飛,上山下坎完全不在話下。因為航天事業的使命召喚,這個從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山開展火箭殘骸回收工作。

        貴州落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導航定位軟件經常發生位置偏移,一不小心就會把落區工作組領到無路可走的“絕地”。但是,這些挫折不但沒有阻止劉思前進的步伐,反而更堅定了他投身航天事業的決心。

        為了搞清落區地形地貌,劉思手機里安裝最多的就是地圖軟件,辦公桌上堆積最多的就是地形書籍,每走到一個新落區,他都要向駐地政府搜集當地的地形圖資料,向當地群眾詢問一些山林小路。

        某次執行任務期間,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上山搜尋殘骸的路上,當地向導已被叢生的灌木弄得暈頭轉向,可劉思通過自己積累的地形地貌資料,輔助自己標注的簡易地圖,冷靜地在困境中梳理出一條連當地人都極少知道的“猿猴道”,還節約了近一個小時路程。事后,當地向導問劉思:“你是我們村哪家的娃娃喲,沒怎么見過你嘛,你咋曉得這條路?”劉思笑著說:“我不是咱們村的,只是在腦袋里把這條路走了很多遍。”

        鄉親們眼里的“婆婆嘴”

        因為航天發射窗口的特殊性,火箭發射時間經常是深更半夜。每當有火箭發射任務,落區工作組都需要提前一周出發前往落區,對落區群眾進行宣傳疏散,經常是“上車看資料,下車進巷道”。臨近發射時,他們還需要挨家挨戶確認人員是否安全疏散,并時刻注意對空觀察。

        每次開展疏散工作時,落區工作組成員王思勇都跟著落區的村干部操著一口貴州話,打著手電,挨家挨戶走到,逐個人頭點清,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和落區群眾講清楚、道明白國家發射衛星的重要意義和及時躲避掉落殘骸的必要性。

        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發射任務非常密集,年均發射衛星近20次,實現了“無人員傷亡,無重大財產損失,無重大輿情”的目標。在這成績的背后,是落區工作者的艱辛付出,用王思勇的話講:“多嘮叨一句,就能多一個提醒,多一分理解,少一點隔閡,少一分損失。”

        妻兒口中的“流浪漢”

        因為航天事業的需要,落區工作組成員年均百余天都在落區奔波,經常是風里來,雨里去。面對超高密度的航天發射任務,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面對國內疫情有所反彈的嚴峻形勢,落區工作組鄧華每次執行完落區回收任務,回到單位,就要進行隔離觀察,而解除隔離后,他又要奔赴新的落區開展工作,工作回來之后繼續隔離,周而復始、反反復復。鄧華的兒子正在牙牙學語,剛學會喊“爸爸”兩個字,卻總等不到當面展示的機會。妻子是醫院護士,因為疫情在醫院堅守崗位,一家人經常三地分居。

        因為長期出差,落區工作組的同志們成了“語音兒子”“視頻老公”“照片爸爸”。在家人口中,他們是不著家的、到處跑的“流浪漢”,但在航天人眼里,他們是苦不言、難不嘆、艱不畏、險不退的“真好漢”。

        燃情追夢、持續奮斗、爭創奇跡。一代代落區工作者,在深山溝里追尋著火箭的足跡;一串串征途中的腳印,見證著他們的初心和使命。

        記者 王祝華 通 訊 員 張金燾 王軼群 黃國暢

        關鍵詞: 落區 殘骸 航天發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