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月28日電 題:“土味”農民的“新潮”直播
新華社記者吳劍鋒
一手擺弄面前的手機支架,一手握住話筒哼唱新編的山歌,53歲這年,家住福建省大田縣的唐富娥將工作地從田間“搬”到了直播間。
位于三明市東南部的大田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和老區縣。2019年,因為一首《大田后生仔》,原本寂寂無聞的小城一夜走紅,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這首閩南語歌曲被各地網友爭相傳唱,播放量數以億計。
家鄉不經意間的“觸網”,讓一批農民萌生了進軍短視頻的念頭,唐富娥開始用手機記錄農村生活。“沒想太多,單純覺得好玩。”她說,盡管嘗試走到鏡頭前,但多數人沒想過靠這塊屏幕改變生活。
去年5月,福建省民政廳舉辦“陽光1+1牽手計劃”視頻簽約儀式,引導動員全省千余家社會組織與老區村結對共建發展。儀式上,大田縣與福建省職業經理服務行業協會正式簽約。
懂農村的農民與懂運營的協會就此完成“牽手”。“簽約儀式后,我們在鄉下調研發現,‘種得出來、賣不出去’是農民最大的擔憂。”協會執行會長樂巖說,協會決定趁著電商風口,挖掘和培訓本地農民自己當帶貨主播。
招募令發出后,10名半路出道的“土味主播”迅速集結——他們中,一大半是年近半百的農民,年齡最大的已經62歲。盡管如此,樂巖還是看到他們身上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有的自帶山歌、順口溜才藝,有的會沒日沒夜鉆研直播技巧,和一線城市主播相比,他們更加淳樸和勤奮。”
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土味”農民與“新潮”直播竟也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抖音平臺上,農民主播單個作品的最高播放量達到150萬人次,人均銷售貧困戶農副產品13萬元。
27歲的謝連根是團隊里最年輕的主播,過去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如今拿起鏡頭,給粉絲們科普菜地里的寶貝,未經修飾的田園生活很快吸引了40多萬粉絲。他坦言,直播不僅意味著一條增收渠道,也是連通山區與外界的窗口。
眼下年關將至,在“陽光1+1”大田助農產業館內,樂巖正組織大家布置場館,為即將到來的助農直播年貨節做最后沖刺。“相比于請外部網紅帶貨,本地農民的轉型既解決就業問題,也培養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還將搭建大田農特產數字化銷售平臺、農副產品貨源選品和集散中心,同時把控農產品品質,并整合100家福州、廈門、泉州等各大城市的社區店同步銷售大田農特產品,塑造屬于大田人的本地品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云學堂完成E1輪戰略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