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超級害蟲”? 轉基因不背這個“鍋”

        光明網 2021-02-04 17:30:38

        “超級害蟲”指無法被殺蟲劑殺死的害蟲。有人認為,轉基因作物將會誕生無法處理的 “超級害蟲”。種植轉基因作物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會破壞生態環境。轉基因技術真的會培育出“超級害蟲”嗎?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被人稱為“超級害蟲”的B型煙粉虱

        這種說法,源自在美國種植的轉基因抗蟲棉產生了對抗蟲棉免疫的害蟲,使得抗蟲棉無法再抵御該害蟲的侵害,因此被認為會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實際上,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種植轉基因作物會產生“超級害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在農業生產中,長期持續使用同一種農藥,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轉基因抗蟲作物的應用與農藥類似,對付具有抗性的害蟲,只要采取轉入其他種類的殺蟲蛋白等措施就能解決。

        對于公眾擔心害蟲對抗蟲植物產生抗性的問題,我國始終保持著害蟲對轉Bt基因棉花抗性演變的監測(Bt基因即是蘇云金芽胞桿菌基因,可產生由殺蟲蛋白組成的晶體。),確保抗蟲棉對害蟲的抗性。同時,低劑量表達的轉Bt基因棉花是嚴禁進入市場的。

        也許有人擔憂,假設我們真的監測到害蟲對植物抗性產生演變,面對產生了抗性的害蟲,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不必擔心,國際上采取的是雙基因/多基因策略,即研發多種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抗蟲植物,讓對具有某一種抗性的害蟲無路可逃。此外,為延緩害蟲抗性的發展,庇護所策略也被引入:科學家在抗蟲作物周圍種植一定量的非抗蟲作物作為敏感昆蟲的庇護所,防止其過快獲得抗性。

        總結來說,只要管理得當,轉基因就不會產生所謂“超級害蟲”,其破壞生態平衡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轉基因作物會產生“超級害蟲”的說法,是公眾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眾多誤解之一。食品安全問題與環境安全問題,向來是公眾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但很多時候引起人們爭論的所謂“安全問題”,卻只是虛驚一場的不實的信息,卻由于抓住了公眾的畏懼心理而隨著網絡瘋傳。以2012年在我國許多論壇流行的帖子《云南大旱的罪魁禍首-轉基因桉樹》為例。文章作者不詳,且事實上根本不存在轉基因桉樹,而我國發生干旱的地區不種或極少種桉樹,大面積種植桉樹的地區則不是旱區,文章利用了公眾對科學知識不夠熟悉,誘導了受眾輿論。

        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受蟲害情況對比

        敢于爭論和質疑是無可厚非的,但不管是通過哪類媒介傳播,公眾都要推敲和驗偽后再去相信。事實上,轉基因技術正在對全世界的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轉基因抗旱作物可減少水的使用,保護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資源;有了抗病、抗蟲轉基因作物,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減輕對環境的危害。轉基因技術絕不是洪水猛獸,加以嚴格的評價與管理機制便可以成為人類的好幫手,為農業生產、育種方式打開新的大門,也為保護地球環境添一份力。(光明網基因科普團隊)

        關鍵詞: 超級害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