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蕃)2月4日,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2020 年度科普推選活動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現場揭曉了2020年度十大科普作品。
十大科普作品(根據首字母排序):
1、阿U抗疫科普動畫系列宣傳片
該作品由杭州阿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作,共5集,每集約2分鐘。用動畫形式將應急科普與視頻制作進行了有效結合,從小男孩“阿U”的視角和語言展現敘事,融入對新冠肺炎傳染起源的講解、對防疫措施和日常防護的介紹等。全國500多家電視臺、互聯網視頻網站、新媒體等各類展播,累計傳播量7.5億多人次。
2、八大作: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
該作品由故宮博物院策劃制作,以“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為主要內容,共8集,每集5分鐘,向觀眾表現在紫禁城中建造和修繕中的工藝技法和應用實踐,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大作”的工藝之精、技藝之美、傳承之序,呈現紫禁城六百年的營繕之道。
3、大醫精誠 無問西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
該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策劃實施,以實物、圖文、音像等生動詳實的資料,展示了以鐘南山、張伯禮等為代表的中醫與西醫醫務工作者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感人事跡,同時回溯中國古代抗疫的歷史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西醫結合在歷次抗疫中的成功范例,展現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4、科學的力量
該作品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全景國家地理影視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共8集,每集約20分鐘。重點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科學技術進步的歷程,是國內少有的全景式、立體化地展現科技對中國經濟社會影響的紀錄片作品。全網播放量為8600萬,播出期間進入微博熱搜前十名。
5、“聊天兒”系列科普數據新聞
該作品由中國氣象報社、新華網共同推出的科普圖文——《“聊天兒”系列科普數據新聞》是一檔圍繞氣象領域中的熱點話題,以大數據為基礎、可視化為特色的深度科普欄目。目前已推出作品80余期,傳播量超過5000萬,被央視頻道、人民日報、人民網、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轉載并廣泛傳播。
6、“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科普展品
該展品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創作,按“深海勇士”號原始比例仿建,公眾不僅可以近距離接觸,還可以通過虛擬操作和VR技術來體驗“深海勇士”號投放、下潛、到海底采集樣本和返回的完整科考過程。該展品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的代表展品,在第二屆進博會中國館予以重點展示。
7、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
該展覽由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科學中心策劃實施,以“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為主題,展示了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科研單位推送的43項創新成果,并同步推出VR線上展覽。累計接待接待公眾2萬余人次,61家媒體宣傳報道,線上點擊量即超過2500余萬次。
8、細胞總動員
該作品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創作,采用科普繪本的形式,以“病毒向人體發起攻擊、人體免疫系統應戰”為敘事主線,生動的描繪了病毒與人體免疫細胞的較量過程,詮釋了生命演化的艱難歷程。還推出音頻演繹版,由央視主持人王驛演播,已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
9、這里是中國
該作品由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創作,通過18個關于中國的獨特話題,365 張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攝影作品,串聯起中國的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回答了“中國從哪里來”和“什么是中國”等議題,被稱為“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典藏級國民地理書”,已印發近70萬冊。
10、中國大科學裝置出版工程(第三輯)
該作品由中國科學院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回答了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P4)等高精尖大科學裝置是什么、研究什么、其中的科學原理、取得怎樣的成果、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何作用等問題,把高深的科學原理、我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成果盡可能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