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參考消息》5日刊登《日本經濟新聞》文章《數字化畜產使生產率提高30%》,文章摘要如下:
使用了傳感器和圖像解析等數字技術的“智能畜產”正在逐漸普及。這些新技術可以大大減輕畜牧業從業人員的工作負擔,并降低飼養成本。相關企業希望以此提高自身競爭力,在同海外畜牧業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肉制品巨頭普里馬肉類加工公司將引進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氣溫和家畜身體情況提供最佳飼料配比方案。為收集配制飼料時參考的數據,工作人員會在豬舍安裝定點攝像頭。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攝像頭傳回的畫面判斷并記錄每頭生豬的體重。此外,它還能自動記錄環境溫度、濕度以及生豬的食量,并綜合上述所有數據判斷生豬的健康狀況。
完善的健康管理方案和高效的飼養計劃可以帶來生產率的提高。通過改良飼料和對生豬進行健康管理等措施,普里馬公司希望在母豬年均產仔量方面追上歐洲水平。新養殖技術還將在降低生豬病死率方面顯現效果。
一些新興企業也開始涉足智能畜產領域。主營管理系統開發的日本“更好”公司將面向畜牧業推出一項家畜身體監測服務,人們可以借此獲知牛的某些患病征兆。
先讓牛服下裝有加速度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的膠囊,膠囊會在牛胃中監測其體溫和活動。系統通過牛的活動量和體溫變化來判斷其是否處于發情期或分娩期,并監測其潛在疾病征兆,最后再把上述信息通過應用程序發送給飼養員。當牛即將分娩時,該系統可以提前半天到一天向飼養員發送通知,節省了人工觀察時間。開發者對膠囊在牛胃中所占空間等參數進行過充分計算,可以確保牛不會將其排出。而且系統在加工處理的過程中會提示牛體內有異物,這樣膠囊就不會誤流入市場。
目前日本已有30戶農戶采用了該養殖系統。今年春天即將發售的新版本將進一步提高傳感器精度,當牛出現類似于難以站立的危險癥狀時,該系統也可及時檢測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