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夢凡)2021年2月4日,“科普中國-2020年度科普推選活動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現場揭曉2020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和十大科學辟謠榜。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人民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現場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著名兒科專家張思萊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享了近年來關于在母嬰、育兒方面進行科普工作的心得與經驗。
育兒不要偽科學
張思萊表示,目前家長過分依賴微信群、自媒體等獲取相關育兒知識,喜歡參與使用自媒體的,往往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通過這個渠道接受知識是非常多的,許多育兒知識都在不斷更新,通過自媒體可以及時發布出來,這是自媒體的一個優點。但是在傳播的內容上常常有很多誤導家長的地方,這一點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所以我建議媽媽一定要選擇正規專家出的有關這方面的書,另外要沉下心來好好學習一些育兒的知識。這樣當你有了孩子以后,你就不會再手忙腳亂,不會再不知所措。父母必須擦亮雙眼,學習和掌握育兒的科學知識,才不會掉坑,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作為科普工作者來說只做自己本專業熟悉的內容,我們做自媒體不是為了蹭流量,不是為了增加粉絲,我們是為了把科學知識去傳播出去,所以我常常說,現在微博上很多的爭論,我都不介入,我就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上進行耕耘。所以我每天是兩個小時左右在微博上來回答家長的問題,有人說張老師,你能不能收費?我說這么大歲數了,國家給我的退休金已經很多了,我不需要這個錢。
利用新媒體傳播科學育兒科普知識
張思萊表示,平時自己會上微博、博客,發視頻等,還運營一個完全公益的公眾平臺,沒有任何商品廣告,把育兒科普相關知識每天一篇文章來給大家。
正是因為每天堅持微博回答問題,跟家長們探討,所以在公益巡講時的講課內容是摸透家長的想法,才具有針對性,所以我很熱衷于給家長回答疑惑。其實作為網絡科普工作者者應該有怎么樣的自我修養?首先,應該積極宣傳正能量,善于甄別不在網絡上發布負面的的信息,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科普知識一定要準確,要跟上時代、不斷更新。
張思萊認為,作為兒科領域,希望醫務工作者在治病的同時可以做一些科普的工作,古時,《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而今,預防為主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各行各業的人不斷加入到“將預防進行到底”的隊伍中來。讓更多醫務工作者參與到醫學科普的隊伍中,也是減輕我們的工作負擔,同時做出有品、有料、有用、有趣的科普作品。
還有我們普及的科普知識一定要準確,要跟上時代、不斷更新。就目前醫生新生兒黃疸打預防針來看,政策是只要黃疸值到8就打預防針,實際上母乳性黃疸可以持續到三個月以后才能消退,而且他不會對孩子的大腦有什么影響。但是家長認為不給他打預防針,就是很嚴重的事情。
在退休后,仍然堅持在宣傳“科學育兒”的第一線,不僅出版了多部育兒科普書籍,還在全國進行公益巡講,舉辦230余場的科普講座,讓科學、權威、實用的育兒科普知識傳遍千家萬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