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農業加速跑 寧夏全力鑄造這顆“芯”

        科技日報 2021-02-08 11:15:12

          畝產835.9公斤

          寧春55號小麥新品種創造畝產651.1公斤的歷史紀錄,寧粳48號水稻新品種以畝產835.9公斤刷新了全國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枸杞新品種寧杞7號種植收益高于寧杞1號30%以上,奶牛育種項目選育組建了優質高產奶牛核心群1.7萬頭。

          1月26日,寧夏農林科學院種質資源圃育種基地突然間熱鬧起來。該院枸杞、瓜菜等經濟作物和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育種專家齊聚一堂,就種質創新情況向自治區相關部門進行了匯報交流。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更是利器。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小省區,很早就意識到種業創新意義非凡。

          2013年,寧夏科技廳聯合寧夏財政廳、農林科學院、農業農村廳等單位啟動實施自治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新品種選育專項(以下簡稱育種專項),開展了寧夏歷史上涉及產業最多、參與科技人員最多、投入經費最多的“政產學研用”種業協同創新工作。

          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枸杞屬種質資源庫,在國內首次建立優質肉羊多性狀基因聚合分子選育技術體系,新品種刷新寧夏春小麥高產紀錄和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

          隨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取得,全區農業科技工作者愈加清晰地認識到,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種業創新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芯片”作用。

          育種專項立新功

          石嘴山市平羅縣高莊鄉,寧夏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葉青公司)內,冬日一片蕭瑟中,新落成的深咖色研發中心大樓格外顯眼。這是一家科技特派員企業,主要從事牧草種植、擴繁、加工、銷售及農業試驗推廣與服務。

          “一定要讓科技引領企業發展。我們的研發中心今年正式投用,以后所有科研活動都在這里開展。”公司負責人韓千說。

          自成立以來,千葉青公司先后參與并承擔了農業部種業提升工程——寧夏平羅縣飼草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自治區農業育種專項——耐鹽禾本科飼草良種繁育與利用模式試驗示范項目、自治區重點研發——寧夏鹽堿地草畜一體化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項目。

          2020年,其與寧夏大學牧草育種團隊組成的課題組共篩選出湖南稷子核心種質資源3個、湖南稷子耐鹽高產品系1個、紫穗稗耐鹽高產品系1個,并建起50畝的鹽堿地草畜一體化優質牧草育種基地和1000畝的良種繁育基地。

          在寧夏,以千葉青公司、泰鑫種業、科泰種業等為代表的科技型種業企業,正通過自治區育種專項助推全區現代種業快速發展。

          民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早在2012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就對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科技創新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將新品種選育與推廣作為產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

          第二年,育種專項緊鑼密鼓地啟動,截至2020年,共啟動實施小麥、枸杞、灘羊等11個項目,選育并審定新品種共40個。

          其中,寧春55號小麥新品種創造畝產651.1公斤的歷史紀錄,寧粳48號水稻新品種以畝產835.9公斤刷新了全國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枸杞新品種寧杞7號種植收益高于寧杞1號30%以上,奶牛育種項目選育組建了優質高產奶牛核心群1.7萬頭。

          “這些年來,育種專項累計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勵7項,有力支撐了產業高質量發展。”在1月14日寧夏種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寧夏科技廳副廳長劉常青介紹稱。

          “四位一體”是秘笈

          “十年磨一種,不容易啊。”小麥育種專項首席專家、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魏亦勤感慨道。

          誠然,育種專項啟動實施的這8年間,寧夏種業創新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百花齊放,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然而,這項協同創新工作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最關鍵在于科學管理機制的建立。

          這是科技部門協同產業部門、科研單位及高校共同摸索出的一整套體系。

          “簡言之,就是‘四位一體’。”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徐小濤說。

          產業部門提出育種需求并負責新品種推廣應用,科技部門負責組織管理、評審論證和驗收考核,財政部門負責專項經費的落實、績效評價和經費監管,項目承擔單位及主管部門負責項目的總體設計、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要頂層設計,更要穩定支持。

          寧夏科技廳會同寧夏財政廳制定了《育種專項管理辦法》和《資金管理辦法》,實行滾動立項、動態管理。同時明確育種項目10年總體目標任務,每5年為一個實施周期,簽訂一次計劃任務書,并進行階段驗收。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寧夏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這一回決定開放創新,提升技術水平。

          所有育種專項都采取區內外雙首席專家主持項目方式,柔性引進國內一流育種專家開展攻關,并聯合組建寧夏農作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分子抗逆育種中心、寧夏優勢特色作物現代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

          政策有了,人有了,接下來就是干專業的事。

          一方面,寧夏育繁結合,在育種項目內設立良種繁育技術研究課題,解決了新品種推廣的繁育配套技術問題。

          另一方面,瞄準市場,轉化成果,促進特色產業升級發展。寧夏農科院積極推動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體的科研改革,先后轉讓水稻新品種8個、小麥新品種4個、枸杞新品系4個、灘羊種羊350只,獲轉化受益1295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育種專項累計示范推廣各類新品種554萬畝,新增產值229億余元,實現了枸杞第2次、水稻第7次、小麥第6次更新換代,為全區特色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小省區謀大種業

          小省區也要發展大種業。

          如何在打贏這場翻身仗中做出特色、做出亮點,寧夏結合“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認真謀劃種業創新工作。

          記者注意到,11個育種專項項目包括枸杞、小麥、水稻、灘羊、奶牛、瓜菜、釀酒葡萄、牧草、苜蓿、馬鈴薯、肉羊,近半與自治區日前確定重點發展的九大產業不謀而合,這也是寧夏種業創新今后的方向。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突出重大科技任務的系統設計和整體布局,持續穩定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寧夏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郭秉晨表示。

          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寧夏種業創新行動方案,正在起草中。

          擺在第一條的,是加大對特有農業種質資源特別是地方特色與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圍繞育種目標,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挖掘利用。

          “這方面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要建立國內一流水平的枸杞、釀酒葡萄、奶牛、灘羊4個種質資源中心。”郭秉晨說。

          與此同時,寧夏將著力支持育種基礎理論和遺傳機理等基礎研究,加強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以及基因編輯等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建立現代精準育種技術體系。

          加快培育和創制突破性新品種,也是重要舉措。

          以“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專用高效、適宜機械化”為主攻方向,突破優質早熟高產型小麥、優質抗病耐直播型水稻、抗病抗逆加工型和高營養食用型新品種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定向培育;引進篩選培育風味品質優良、萌芽晚、耐高熱強光、抗寒旱與抗病害的優質釀酒葡萄品種,建立優質無病毒苗木繁育體系;針對多用途枸杞功能,重點培育藥用價值高、抗逆性強、適宜于深加工、適應機械化采摘的豐產穩產新品種;突破優質高產奶牛良種選育和高效繁育技術,突破灘羊種質資源評估及提純復壯和高效繁育關鍵技術……

          叫響“中國枸杞之鄉”,打造“葡萄酒之都”“高端奶之鄉”“高端肉牛生產基地”和“中國灘羊之鄉”。

          “十四五”開局之年,向著搶占種業戰略制高點的更高目標,寧夏昂揚進發。(王迎霞 于 浩)

        關鍵詞: 助力 農業 加速 寧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