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俄等國生產的新冠疫苗陸續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接種,對不同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討論,疫苗接種不平衡情況的關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張丹認為:“任何一種疫苗的成功都是科學的成功、人類的勝利。目前還處在疫苗接種初期,短時間內需求一定大于產能供給,可能造成局部暫時性的疫苗短缺,但隨著產能的提高和接種人群的擴大,這種短缺一定會得到有效緩解。”
他認為,在中國目前大規模注射的滅活疫苗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成熟技術路線產品,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向中國政府申請購買這種滅活疫苗,充分說明了世界對中國疫苗和中國技術的信心。”
張丹表示,中國積極支持并參與新冠肺炎疫苗國際合作,已經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并承諾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中國在這方面為其他國家做出了表率,贏得世界性的贊譽。
張丹提醒,應盡快發揮接種人群大數據的作用,“精準接種”,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制訂因人施策、有區別度的接種方案,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實時調整。
全球抗疫需要全球治理。張丹認為,“在疫情面前,不應該存在某個國家優先這種選項,也不存在北美最佳、歐洲最佳或者亞洲最佳方案,只有全球最佳方案。這就需要全球共識、全球謀劃并力爭全球最佳接種效果”。
他進一步闡釋,哪怕僅從藥物經濟學的角度說,按照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地區、不同工種、不同年齡段來實施不同種類疫苗的精準接種,從而實現全球人群的精準防疫,其效率和效果也將顯著增強,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無效使用,達到疫苗效用的最大化,最終實現全人類的集體免疫。
除了世界衛生組織、人用藥品技術要求國際協調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以及蓋茨基金會等民間組織正在發揮作用外,張丹認為,在協調、調配全球范圍內疫苗供應方面,還需要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李 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機器學習成功模擬并預報流感傳播
下一篇:主動吸水設計守住公路“安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