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向“珠峰”之巔發起沖擊

        經濟日報 2021-02-19 01:00:05

        左圖徐工全球最大的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在實施吊裝作業。

        上圖 徐工起重機械駛向“一帶一路”建設工地。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供圖)

        近日,6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生產的GR2605平地機開進了國際礦業巨頭力拓公司的西澳礦山采礦工地,將在長達1700公里鐵路沿線路面上大展身手。徐工憑借領先的技術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受到全球客戶的青睞。

        自1957年開始涉足工程機械行業,徐工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第四強。展望未來,徐工立下2025年躋身世界前三、2035年登頂世界工程機械“珠穆朗瑪峰”的企業目標。

        “徐工一方面將科技研發放在首位,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謀求出海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說,徐工的“珠峰”攀登之路,既要堅守與繼承,更要創新和開拓。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走進徐工,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徐工全球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轉臺焊接生產線操控室,研發工程師呂金波正盯著屏幕上的生產線運行實時數據。

        “這兒沒有高強度,也沒有苦臟累,全線只要一個工人做好維護就可以了。”呂金波說,隨著國家智能制造的快速推進,2016年,公司決定要建設一條世界一流的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并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

        呂金波回憶,剛開始很樂觀,但一番調研之后才發現困難重重。“當時我們以人工操作為主,自動化工藝還很薄弱,直接進軍智能化,機器換人難度大,國內外找不到可借鑒的案例。另外,技術人員專業方向單一,多專業配合的知識積累明顯不足。”

        工序過去由人工完成,現在完全要靠機器,精準對接很難控制,如何完成智能作業呢?

        喜歡音樂的呂金波從琴弦中找到設計思路。他在液壓軸承旁裝上了可以隨著液壓軸隨意拉升的鋼絲,鋼絲連接的編碼器會以每秒36萬次的速度實時反饋信息,不斷給液壓系統發出調節指令,確保舉升始終保持水平,轉臺在液壓系統精準控制下平穩上升,數據實時反饋確保水平,轉臺舉升到位,物流車開始運動。

        “智能物流小車馱著6噸重的一個工件,相當于4輛小轎車的重量,在運行過程中,由于慣性非常大,要想在1毫米以內準確停住是非常難的。”呂金波說。

        呂金波又從鋼琴腳踏板能減弱和加強聲音的原理中找到了靈感,將3塊感應器安裝在物流車底,控制著物流車的行駛速度。

        經過一年多磨合,在長度100米的起重機轉臺智能生產線上,柔性工件托盤上168個固定點能準確卡住每一種轉臺工件,18道工序一氣呵成。

        在寬敞整潔的生產場地上,一條能夠兼容18道工序、生產20多種產品的“智能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體形龐大的智能焊接機器人精準操作,干起活來十分靈活。

        “智能生產線投運后,自動化焊接率從40%提升至90%,產品一次交驗不合格率降至1%以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呂金波驕傲地說,今年,徐工起重機一個涵蓋3個車間9條生產線的全新智能工廠即將揭開面紗。

        “徐工的輪式起重機市場占有率達到世界第一,成套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均躋身世界行業前列。”王民說,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徐工始終堅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三高一大”產品技術戰略,在行業率先提出“技術領先、用不毀”的金標準和技術質量戰略。

        2020年,徐工營業收入、主營收入大幅增長,產量、銷量均實現同比增長30%以上。

        始終瞄準核心技術

        2014年,當工業互聯網概念還不為很多人所知的時候,徐工已經站上了這條全新跑道。

        徐工有一塊超大的電子顯示屏,上面寫著“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平臺上有一張世界地圖,分布著很多光點,每點開一個亮點,就能實時連接接入的設備,機器的各項參數運行以及故障等情況一目了然。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張啟亮說,這是他們正在建設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的大平臺。

        心有多大,平臺就有多大。“起步時,只有22個研發人員,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開始摸索工業互聯網建設,但大家心里攢著一股勁,把目光瞄準了全球最新的技術。”張啟亮說,轉型升級說到底是人才競爭,為了招才引智,公司送出原始股權吸引高端人才。

        2016年,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建立,標志著徐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經過4年多發展,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連接83萬臺高價值設備,連接全球28個國家,賦能70個細分領域,在建筑施工、有色、裝備制造等行業均處在領先地位。

        “有了這個平臺,可以預判市場走勢,調整供應鏈;設備可以‘開口說話’,更加‘聰明’;徐工的產品研發更加精準,服務模式由被動應付轉為主動介入,可以有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張啟亮說。

        市場的認可和技術成果的井噴,有賴于不斷厚植的創新沃土,徐工建立了“核心技術研發引導技術發展、科研與產業互為支撐、卓越質量與標準化管理保實施、促績效”的創新機制和體系;形成了由高端人才領銜的金字塔形科技創新隊伍;創建了國際一流的研發平臺,使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

        除此之外,哪怕面對行業寒潮時,徐工依然堅持研發費用占收入比重4.5%以上的投入。這使得徐工迅速集結了總數達6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占集團員工的四分之一。

        “這些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研發團隊擁有徐工近千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32%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600余項。徐工必須堅定不移突破高端制造,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才能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王民說。

        進軍國際高端市場

        30多年來,徐工一直保持著國內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領先地位。“企業一定要大踏步、勇敢地、智慧地走向全球,這樣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在王民看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在海外、在高端市場,只有贏得了國際高端市場競爭,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品牌。

        徐工已將國際化升級為企業主戰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徐工走出了一條出口貿易、海外建廠、跨國并購、全球研發和國際化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徐工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扈向陽說,徐工在德國、巴西、美國、印度等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建設10多個大型制造基地和KD(散裝件)工廠、2000余個服務終端,300多家海外經銷商、40個海外辦事處,產品出口18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收入占比近30%。

        但這樣的成績,在王民眼里顯然還不夠。“國際化是我們的目標,其實也是短板,中國的企業要實現國際化是很不容易的。”王民說,任何一個世界級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收入、國際化率不在50%、60%以上就談不上國際化,而徐工目前的國際化率還不足30%。

        “向海外高端市場滲透,跨國戰略重組,打造專業化的國際隊伍、跨境電商和海外融資新平臺,這些都是徐工國際化必須要邁的坎。”王民表示,攀登“珠峰”過程中會遭遇極寒、缺氧等諸多困難,但只要堅定不移突出主業、永遠奮斗,就一定可以站上最高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新徐工。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徐工清晰的“路線圖”也徐徐展開:堅決以全面的國際化主戰略布局為轉型抓手,要在“大循環”“雙循環”中進一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搶抓國家“兩新一重”及川藏線、雄安新區建設等重點項目機遇,全面做實做優做強做大國內市場領先優勢。

        (記者 薛海燕 蔣 波)

        關鍵詞: 徐工 珠峰 發起 沖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