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高山蝮骨骼標本(陳列于中國古動物館)
蛇骨與鹿角(陳列于羅馬寶格麗)
眼鏡王蛇捕食的骨骼標本(第二屆中國動物標本大賽一等獎作品)制作/攝影:史靜聳
中國古動物館“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區,擺放著一件特殊的展品——蝮蛇新種紅斑高山蝮骨骼標本。這是一個現生物種,如今,仍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
50厘米長的紅斑高山蝮有553枚硬骨,竟足足比人類多了一倍多,它的骨骼標本需要11個小時制作完成。這一冷門的手藝作品,出自一位90后科研人員之手。
骨骼意味著一切
大多數人談蛇色變、避之不及,可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史靜聳博士來說,就是一種很普通的爬行動物。
說它普通,其實不然。世界上生活著幾千種蛇,除了南極洲,各個大陸的各種生境中都有蛇,蛇是一個極其成功的演化案例。
史靜聳第一次跟蛇結緣,是大學本科期間在大連旅順的蛇島保護區做志愿者。漫山遍野的蝮蛇,讓本來就喜歡動物的史靜聳對它們著了迷。后來的整個碩士期間,他跑邊了三北地區,尋找全國各地的蝮蛇。在古脊椎所讀博時,他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幸運地發現了蝮蛇新種——紅斑高山蝮。
除了找蛇、研究蛇,史靜聳花了數十年時間練就了一門獨特的手藝——制作蛇骨骼標本。
史靜聳本科學校附近有一個蛇類主題博物館,當年,他就是被許多精美的蛇骨骼標本吸引,于是便開始一邊在博物館打工,一邊接觸蛇類的。而他的啟蒙“老師”,卻是殘存在博物館里的幾本工作筆記。直到從事古生物研究,他都沒有放棄這個愛好。
事實上,對于古脊椎動物的研究者來說,骨骼更是意味著一切,因為它是連接現生動物與古生物的紐帶。只有經過詳細地觀察和研究,才能得到比較解剖學的證據,重建物種演化的歷史。
蛇有多少枚骨頭?
“制作骨骼標本,必須得清楚地了解動物的解剖結構,學會認準每一枚骨頭,叫什么,在什么位置,彼此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解剖學的基本功掌握得足夠扎實,才可能把拼骨頭的工作練到爐火純青。
那么,一條完整的蛇總共有多少枚骨頭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蛇的骨骼主要分為哪幾部分。
史靜聳介紹,現生蛇類的骨骼主要分為頭骨、椎骨和肋骨,其中椎骨又分為寰椎、樞椎、頸椎及尾椎。
其中,脊椎動物的頭骨,由許多塊骨骼構成,這些骨骼必須在發育的過程中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才可以成形,也是最復雜的器官之一。
“大部分蛇類頭骨包含41枚硬骨,其中,頂骨、前頜骨、上枕骨、基枕骨及蝶骨是單枚,其余成對。結構更復雜一些的,可以達到45枚?!笔缝o聳告訴《中國科學報》。
蛇的軀椎骨遠遠多于其他脊椎動物,少則一百多枚,多則二三百枚。一般來說,體型越是細長的蛇,椎骨數量就越多。像蝮蛇這類體型短粗的蛇類,軀椎骨一般只有100多枚,而很多游蛇類的體型細長,其軀椎骨可達200多枚。蛇類的尾椎則是從二三十枚到七八十枚不等。
“以紅斑高山蝮為例,它全身一共有553枚硬骨,一些游蛇類全身的硬骨甚至可達700余枚,而成年后的人類全身才有206塊硬骨?!?/p>
這些蛇骨的數字除了有文獻作參考,史靜聳都一一動手數過。
“凹”出活著的造型
水解、脫脂、漂白、拼裝,是制作脊椎動物骨骼標本的四個核心步驟。
“首先用生物制劑把蛇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完全溶解掉,然后通過有機溶劑把剩余油脂除掉,為的是防止日后變質發霉。脫脂后的骨頭再經過氧化漂白,就可以呈現出光潤的白色了。”
史靜聳坦言,最后的拼裝過程才是最耗費精力,也是最考驗技術的一步。
“紅斑高山蝮全長僅有50厘米左右,肋骨甚至比普通的縫衣針還要細,每一根肋骨都要經過逐一拼裝、校對,并對損壞的骨頭進行修復。整個骨骼標本的拼裝過程需要花費十幾個小時。”
他笑說,除了眼尖、心細,“最主要的是手不能抖”。
熟能生巧,要做到把每枚骨頭放到正確位置還不是最難的?!半y的是如何讓這堆自由的骨頭凹出造型,讓標本看上去就像活的一樣,這也是骨骼標本制作的最高境界?!?/p>
制作動物骨骼標本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史靜聳認為,它的藝術性就體現在,蛇每根肋骨該張開多大的角度,軀椎骨往什么方向傾斜,彎曲度多少……
無論是水平波浪狀蜿蜒爬行,還是尾部盤旋蛇頭挺立,一副蓄勢待發的攻擊姿態,感覺下一秒就會彈起來咬一口,史靜聳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無限地接近真實。
“盡可能還原它們活著時候的樣子,確實是個難事兒?!笔缝o聳說,這就需要在現實生態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觀察,而正是常年的野外工作讓他有了充分的底氣。(胡珉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