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體系,都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民族社會的歷史積淀。這些文化體系中,包括了各個時期人文、習俗和民族的思維方式。一般來說,文化分為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三個層面。中華文化的根基有許多方面,有歷史和傳承、精神和環境,多樣嚴密的宗法結構等。任何民族的文化體系都是許多部分緊密相聯的有機體,有主有次,有根有脈,有源有流,即有表象特征,也有深層面的規律。
根,意思就像《老子》所說:“是謂深根、固柢。”基,《齊民要術》說:“于墻基之所,方整深耕。”根基就是基礎,就是根性、來源、緣由,就像《朱子語類》說的:“譬如為臺觀須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易經》、《道德經》;中國人禮儀源頭是《周禮》,中國人向往詩和遠方,中國人的理想和神往天地的大道在于《詩經》《楚辭》。
中國中醫的根基源自中華文化。中醫文化,是中醫的思維方式、歷史傳統和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人物以及著作、事件,是中醫歷史上有關人體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論形成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印記。同時,中醫文化又是一種生命文化。要求從生命角度研究人的社會存在,生命健康的深層規律探索,是中醫文化的主旋律。
中醫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各種學科知識營養,總體上深刻溶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具象來說,概有漢字、文脈、語法、行文借重的賦文、宗依的詩詞風韻,這些方面的相融相通,共同造就,烘托出中醫文化的燦爛輝煌,綜合起來,足以說明中醫是中華文化中的最逸麗、最艶光、最淑質的奇葩。
民族文化的基石——漢字
中華民族有多種文字體系,漢民族文化和中醫文化的主體淵源是漢字。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文化傳播最重要載體就是文字,中國漢字的產生是構成中國學術最深厚的根基。3600多年前,甲骨文出土,是在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殷墟文字,到了西周時期,仍在使用。但任何文化形態都是逐漸發展的。距今已經有9000多年歷史的賈湖遺址,出土過更加久遠的古文字,還有在浙江嘉興平湖出土的良渚文字,都比甲骨文早千年甚或更長。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2400年前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說的“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東漢以前的“古訓”,肯定也有文字記載,孔子說:“信而好古”。中醫在夏商周甚至更前的年代已經萌生、成熟。因為遠古時期就有名醫僦貸季。僦貸季可能是神農氏時代的名醫。所以《素問·移精變氣》說:“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
張懷《文字論》說:“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中國人自古有不朽意識,即使死亡,也希望事跡永載,于是在甲骨文之后,皇族把一些事件鑄在青銅器上,這便是金文。以后文字鐫刻在石頭上,這就是勒銘、立碑、石鼓文。中醫藥也有相同的舉措,如龍門石窟石刻藥方,新疆吐魯番出土的醫文、醫方,大都刻于隋唐,是否更早,尚有討論。但這些都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方藥記載。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里程碑,是文化流傳下來的前提。沒有漢文字便沒有五千年不斷的華夏文明,漢字是文明的最原始的細胞,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基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參天大樹的樹根。
繩其賡續——文脈
文脈,是文章行文的脈絡。 明朝徐渭在 《奉答馮宗師書》說:“如入此一段,則大梗文脈矣。”在語言學范疇內,文脈應當是一定空間內的歷史范疇,有上延下伸的廣泛內容,或可解釋為“一種文化的脈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中國大型湖庫水體正變得更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