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我國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的郭松濤教授利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動物特征的檢測、追蹤和識別,率先開發出具有完全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動物個體識別系統,目前該系統可以精準識別41個靈長類,和5個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特別是對于生活在秦嶺地區的川金絲猴識別率達到了95.6%。
秦嶺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大量珍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極為受到關注,野生動物研究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動物個體的精準識別。對于金絲猴的個體識別,傳統上采用人工標記或者人工記憶的方法,但往往需要相關專業人員蹲點觀察1到2個月才能把金絲猴分別開來,既浪費時間又很容易相互混淆。為了對其進行保護和研究,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開展野外跟蹤研究,經過多年探索實現了對金絲猴的近距離觀察和個體識別,從而揭開了金絲猴“神秘的面紗”。
針對這一前沿問題,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深度交叉融合,成立了動物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在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首次開發出基于探測、追蹤、識別技術的金絲猴個體智能識別系統。與人臉識別技術相似,猴臉識別技術通過提取金絲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秦嶺金絲猴個體的身份信息庫,最終掃描、比對、識別。
目前這項技術已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并經進入到應用推廣的階段,初步完成了“動物個體識別”系統的開發,并在多處秦嶺金絲猴分布地用于多個種群、上千只個體的識別和記錄,開始啟動建立秦嶺金絲猴個體信息庫;同時,結合野外和圈養條件下識別動物個體的不同應用場景與需求,進行個性化識別功能的研發。(總臺央視記者 閆星光 甘志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