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白天會打盹,有些人卻無論如何也睡不著。近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對于會在白天小睡的人來說,其小睡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調控。該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
這項新研究是類似研究中規模最大的。MGH團隊聯合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和其他幾個研究機構,確定了幾十個控制白天小睡傾向的基因區域。他們還發現了打盹習慣與心臟代謝健康有關的初步證據。
MGH基因組醫學中心的Hassan Saeed Dashti和哈佛醫學院(HMS)醫學生Iyas Daghlas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們表示,“白天打盹是有爭議的”。
Dashti指出,一些國家白天小睡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如西班牙,但現在該國不再鼓勵這種習慣。與此同時,美國一些公司現在開始提倡午睡,并以此作為提高生產力的一種方式。“重要的是厘清導致人們午睡的生物途徑?!?/p>
此前,MGH 的論文通訊作者Richa Saxena及其同事利用大量基因和生活方式信息數據研究了睡眠的其他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Saxena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與睡眠持續時間、失眠和早起或“夜貓子”相關的基因。
為更好地了解午睡背后的遺傳學機理,Saxena研究小組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穆爾西亞大學生理學系的Marta Garaulet,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包括快速掃描大量人群的全套DNA或基因組。GWAS的目標是識別與特定疾病或習慣相關的基因變異。
在這項新研究中,MGH研究人員與合作者使用了英國生物庫的數據,其中包括452633人的基因信息。所有參與者都被問到他們是否在白天午睡,答案分為“從不/很少”“有時”或“經?!薄WAS在上述參與者的基因組中確定了123個與白天小睡相關的區域。
此外,一部分參與者還佩戴了運動監測儀,后者提供了白天久坐行為的數據,以此作為小睡的指標。這一客觀數據表明,參與者關于午睡的自我報告是準確的。
該研究的其他幾個特點支持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比如,研究人員在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收集的541333人的基因組分析中,再次證明了他們的結論。而且,在GWAS識別出的小睡區域及附近,有相當數量的基因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經表明在睡眠中起作用。
深入挖掘數據后,研究小組發現了至少3種促進小睡的潛在機制:睡眠傾向機制,即有些人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睡眠;睡眠中斷機制,即白天小睡有助于彌補晚上睡眠質量差的問題;早起機制,即早起的人可能會通過小睡來“補”覺。
“這告訴我們,白天小睡是由生理因素驅動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環境或行為選擇。”Dashti說。其中一些促進小睡的機制與心臟代謝健康問題有關,如腰圍過大和血壓升高,但這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此外,一些與午睡有關的基因變異與一種名為orexin的神經肽信號傳導有關,后者在清醒中起作用。
(許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大國重器自己造
下一篇:銀河系可能遍布海洋與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