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系列(1)我國空軍中流砥柱:殲-10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3-02 09:30:06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鴻爪雪梨

        策劃:武玥彤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近年來,中國空軍力量飛速發展,各種新式戰機紛紛亮相,以殲-20為代表的新式戰機接連上天,但最新戰機由于產能、成本等因素,距離形成規模化的戰斗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而殲-10作為我軍現役軍機的代表,服役至今已有1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空軍當之無愧的核心力量。

        殲-10是中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自主研制的戰斗機,是中國空軍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從1984年開始,為了對標美國F-16戰機的水平,殲-10啟動研制。歷經漫長的攻關,在1994年終于設計完成,并在1998年首飛成功。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技術更新以及需求更加精確,殲-10也在不斷發展,目前已形成10A,10B和10C三個主要改進型號。

        圖1 顏值相當耐打的殲-10(圖片來自軍網)

        殲-10A是殲-10戰機的早期型號,主要任務是空中截擊,殲-10A服役之初,配備的是KLJ-3機械掃描脈沖多普勒雷達,最大搜索距離為160公里左右,機載導彈為PL-11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PL-8B紅外格斗空空導彈,之后也具備了發射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能力。

        B型則是國防態勢的新需求,引入了無源相控陣雷達、蚌式進氣道、紅外探測系統和先進電子戰系統,將殲-10戰斗機的對空戰力再上一臺階,同時也具備了對地攻擊能力。而殲10C集殲10A殲10B所長,最新改進型的殲10C整體來看達到了國際上三代半戰斗機的水準,最大的亮點是裝備了發射精確制導彈藥的目標指示吊艙以及國產相控陣雷達,并采用國產WS-10發動機,殲-10戰機的戰術指標得到進一步增強,并且標志著國產發動機已逐步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

        圖2 殲-10C裝備的國產WS10發動機(圖片來自網絡)

        殲-10具有復合多樣化的空戰能力,單從體格上來說,與后輩殲-16、殲-20相比,殲-10的掛載量不算大,由于采用的是單臺發動機的設計,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9.3噸。對比國際上的同代際戰機,制空作戰才是它的主要任務。然而在現實中,殲10卻常常用小小的身板,在機腹和翼下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武器,如23mm口徑雙管機炮、90mm對地火箭彈、PL系列的各種空空導彈、YJ系列的各種空地導彈等,有時候甚至還要掛上各種無動力滑翔炸彈。從武器配置上來看,殲-10毫無疑問也承擔了空對地作戰任務。

        圖3 全副武裝的殲-10(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1000公里范圍內的目標,如果派殲-16這類遠程制海的長跑健將上場,有些大材小用,但1000公里也恰好是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防御重點,因此,綜合各種考量,航程較短的殲10成為了首選。

        殲-10飛行性能優越,去年中部戰區空軍某旅的一架戰機曾發生撞鳥后發動機空中停車的事故,在飛機失去動力的情況下,飛行員王建東多次滑翔機動,避開居民區,發動機被破壞近40秒之后飛機才墜毀。而此前,2009年也曾發生殲-10在3320米高空時發動機突發降速的情況,飛行員李峰利用飛機剩余速度成功爬升至4500米,并在返航時操縱飛機滑翔降落。之所以能實現長時間的高速無動力飛行,首先是飛行員要具備高超的技藝,其次要歸功于殲-10優秀的氣動設計。殲-10對其鴨式三角翼布局的優化可謂全球首屈一指,將這個布局的升力提升至極限,并將阻力最大程度的降低,為飛行員屢創奇跡奠定了基礎。

        軍事小百科:在短期內殲-20戰機無法大面積服役的情況下,具備高機動性、超視距空戰能力的殲-10C是過渡期內守衛祖國藍天的主力機型,是當之無愧的空中猛龍。

        關鍵詞: 裝備 系列 我國 空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