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吳義春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3月5日16時54分迎來“驚蟄”節氣。
驚蟄,是指隨著氣溫慢慢回升,天之陽氣的生發;當然除了肉眼可見的大的動物外,還有很多看不到的微生物也開始活躍,如細菌、病毒開始蘇醒。因此,春季也是很多疫病流行的季節。人體如何感知驚蟄
第一,上火,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反映,原來一直吃著很舒服的中藥,最近吃卻出現口腔潰瘍的癥狀,有的人鼻子、牙齦出血,有的則易于出現皮膚風疹或過敏性鼻炎等問題?!盎鹦匝咨稀保鲜霭Y狀都是火熱上升至頭面的征象。所以及時清清肝火很必要。
第二,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上升,陰血則會相對不足,因此,常出現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肝氣欲升而不得升,出現肝氣郁結,或肝熱內郁,臨床可見抑郁、焦慮、失眠等現象。而素有精神疾病的人群,此時精神疾病也容易加重。民諺素有“菜花黃,癡子忙”之說,即是指春季精神疾病易于復發。
二是肝陽升而太過,導致肝陽上亢,出現眩暈、頭痛、失眠等癥狀。在春季,臨床相當一部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容易升高。所以春天當是調肝的最佳時機。
第三,傳染性疾病增加。在過去疫苗接種不廣泛時,乙腦、流腦、猩紅熱等傳染病多在春季大面積發病,現在雖然這些疫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沒有完全消滅,因此春季不妨仍要謹慎。
衣在驚蟄
老話常說“春捂”, 就是因為春陽初升,乍暖還寒,冷暖交替,氣溫忽高忽低,稍不注意就容易著涼感冒;再加上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更應該注意防護。
因此穿衣應隨氣溫逐漸上升漸減衣物,親膚吸濕材質的服裝,多層搭配為好,以便隨時增減衣物。
食在驚蟄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許多人會感覺到背和四肢寒涼,容易出現目倦神疲、腰膝酸軟、上火牙疼、皮膚嘴唇干裂等癥狀,其實這是人體跟不上春天陽氣升發的結果。所以,這個時令,養生應該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才能生機勃勃。驚蟄時期肝氣漸旺,應以保陰潛陽、以食養肝為原則。多食富含營養,又可以理氣健脾,升發陽氣的清淡食物,同時應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和辛辣油膩之品。達到清肝降火的目的。應適當多食韭菜、菠菜、胡蘿卜、芹菜、扁豆、薏米、山藥等。另外,由于春天萬物復蘇、無須特別進補,應以”清“為主,盡量少食用辛辣油炸的食物。
住在驚蟄
驚蟄的到來預示著生靈萬物的蘇醒,此時應補陽氣,調作息,睡眠養生遵循“夜臥早起”,比冬天早起1小時,以助長陽氣。一天之計在于晨,若有條件,每日早起后可適當進行舒緩的室外活動,放松身體。濕邪困脾、肝氣不舒或陽氣不足皆可引起困倦,預防春困除選擇補充肉蛋奶蔬果中的營養、規律作息、適當鍛煉之外,還可適當進行艾灸、中草藥代茶飲等中醫藥方法調理。
養在驚蟄
中醫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
驚蟄時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容易發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發怒,易發眩暈、中風等疾病。年輕人則因春季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如果此時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則易出現長痤瘡、怕熱出汗等癥狀。因此,驚蟄時要。因此,驚蟄養生當以護肝健脾為主。要重視情志養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緒,學會通過發泄和轉移的方法使怒氣消除,切忌妄動肝火。
驚蟄后是調肝的最佳時機
驚蟄屬于仲春,春天萬物升發,主東方,屬于肝木。肝屬木,應春陽升發之氣,與少陽膽相表里,少陽膽為五臟六腑生化之主宰,所以臟腑氣血經絡的生化無不依賴于肝,春季與肝相應。春天最是調肝的最佳時機。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而預防肝木不調是這個季節最需要著力的方面。這其中包括肝木不舒(情志不遂)、肝火妄動(容易上火)、肝陰不足(補充氣血)幾個方面。很多現代都市麗人的發病都跟“肝”有關,很多老中醫都主張“從肝論治治百病”也是這個道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