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進一步總結了歐亞大陸10000年以來的動植物考古遺存鑒定和測年數據,發現此次干旱事件與農牧業人群擴散通道由中亞綠洲路線向北方草原路線的轉換幾乎同步。據此,提出該超級大旱事件很可能阻礙了史前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在中亞綠洲路線上的傳播,反之趨使其沿著北方歐亞草原路線擴展。隨著干旱結束,降水回升,綠洲重新發育擴大,人口擴張,加之農牧業技術的發展以及長途運輸家畜的利用,使得4000~3000年貫通綠洲的東西方交流通道,即史前絲綢之路出現,而后成為歐亞大陸主要的陸路通道,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研究為青銅時代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時空變遷機制提供了氣候環境變化角度的理解,也為深入認識史前絲綢之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降水重建結果對于理解中亞干旱區在百年-年代際尺度的降水變化歷史及驅動機制,以及全球變暖下未來降水變化趨勢有重要參考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2021, 66(6): 603-611)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
圖1.絲綢之路,白色五角星為本研究點Talisman洞所在位置
圖2.Talisman洞石筍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集成重建的中亞地區在7800~3000年期間的降雨變化。灰色柱條表示發生于5820~5180年期間的超級干旱事件
超級大旱與史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研究獲進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