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旱與史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研究獲進展

        地球環境研究所 2021-03-10 15:15:05

        絲綢之路是過去2000年來人類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舞臺(圖1),中亞(西域)是其核心區。早在青銅時代,便存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顯示,早在4000多年前,最早馴化于西亞地區的小麥、大麥、綿羊、山羊等文化元素特征擴散到東亞;起源自中國北方東亞地區的粟、黍擴散到西亞和歐洲地區。一些學者認為,這種早期史前東西方交流是沿著北方歐亞草原,也即草原之路開展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青銅時代的跨大陸交流路線主要沿中亞綠洲、河谷通道,也即絲綢之路前身開展。這種史前跨大陸交流路線的時空轉換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進程,而其背后的驅動因素尚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譚亮成聯合國內外十余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基于費爾干納盆地東緣吉爾吉斯斯坦Talisman洞的石筍多指標(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集成記錄,恢復了中亞干旱區目前年代最精確(測年誤差 ~6‰)、分辨率最高(~3年)的過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變化序列(圖2),以期揭示過去數千年中亞降水變化對史前絲綢之路形成的影響。研究顯示,在距今5820~5180年期間,中亞存在一次持續時間為640年的超級干旱事件,該事件對中亞的生態環境和綠洲產生了影響(例如在干旱最盛期,巴爾喀什湖的湖面至少下降了20米)。西風帶北移、北大西洋變冷造成的來自地中海、里海、北大西洋水汽傳輸減少或是這次超級大旱的主要原因。

        研究進一步總結了歐亞大陸10000年以來的動植物考古遺存鑒定和測年數據,發現此次干旱事件與農牧業人群擴散通道由中亞綠洲路線向北方草原路線的轉換幾乎同步。據此,提出該超級大旱事件很可能阻礙了史前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在中亞綠洲路線上的傳播,反之趨使其沿著北方歐亞草原路線擴展。隨著干旱結束,降水回升,綠洲重新發育擴大,人口擴張,加之農牧業技術的發展以及長途運輸家畜的利用,使得4000~3000年貫通綠洲的東西方交流通道,即史前絲綢之路出現,而后成為歐亞大陸主要的陸路通道,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研究為青銅時代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時空變遷機制提供了氣候環境變化角度的理解,也為深入認識史前絲綢之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降水重建結果對于理解中亞干旱區在百年-年代際尺度的降水變化歷史及驅動機制,以及全球變暖下未來降水變化趨勢有重要參考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2021, 66(6): 603-611)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

        圖1.絲綢之路,白色五角星為本研究點Talisman洞所在位置

        圖2.Talisman洞石筍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集成重建的中亞地區在7800~3000年期間的降雨變化。灰色柱條表示發生于5820~5180年期間的超級干旱事件

        超級大旱與史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研究獲進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