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3月13日訊 今日,火箭派首型液體運載火箭“達爾文一號”和首型空間生物載荷裝置“火種一號”在京發布。其中,“火種一號”計劃今年9月搭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飛,“達爾文一號”計劃2022年底首飛,并逐漸形成航班化。
火箭派創始人程巍透露,到2025年,火箭派計劃實現可返回式多功能生物載荷實驗平臺批量在軌,滿足空間生物制藥商業化、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常態化的需求。商業運載火箭計劃采用1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和65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逐步打造小型、中型、重型運載火箭,滿足空間生物載荷實驗平臺不同階段的發射需求。
火箭派創始人程巍
程巍表示,隨著全球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有望利用低成本的方式解決空間生命科學問題,而“星箭一體化”、“運載工具可重復使用”等技術已被證明是大幅度降低商業航天發射成本的有效途徑。
在他看來,應“用軟件定義載荷,用載荷定義火箭”。運載火箭是空間生物實驗室進入太空的載體,屬于智能硬件;空間生物實驗室解決空間生命科學問題,屬于應用商店;空間微生物制藥、空間蛋白質結晶等不同研究方向,屬于新航天時代的新應用。隨著空間應用的逐漸增多,火箭需要根據載荷的需求重新設計,才能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提高效率。
程巍認為,火箭正從運載工具向交通樞紐轉變。展望未來,空間生物實驗室、太空能源網、衛星互聯網等新的協作網絡構成新航天,火箭將成為連接地球與太空的重要交通樞紐。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教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劉紅教授
現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宇航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火箭派生物載荷公司逆火(湖州)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莊逢源院士做了《空間生命科學和商業航天》的主題演講。“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兼首席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劉紅教授做了《太空生存》的主題演講。
資料顯示,火箭派成立于2020年12月,是以發展“地月空間經濟”為基礎,以深空探索為未來導向的新型商業航天公司。公司圍繞運載火箭核心能力,打造“空間生物實驗室”,為生物醫藥行業提供商業化空間技術產品與服務。當天,火箭派還與上海埃依斯就首型空間生物載荷裝置搭載服務進行簽約,與九州云箭就“凌云”1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配套進行簽約。(光明網記者 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長壽秘訣=2種水果+3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