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青海電力公司為938個貧困村和555個中心村實施電網改造,同步建成823個易地扶貧搬遷村配套電網工程,并為326個村通上動力電。截至目前,青海省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8%,用電質量和用電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烈日陽光能變成百姓兜里實實在在的人民幣?在青海,答案是確定的。
一方面,是貧困地區點多面廣、貧困程度深的省情;另一方面,是水力、風、光等清潔能源資源蘊藏豐富,發展清潔能源優勢突出的資源稟賦。借“光”脫貧,成為多年來青海省發展清潔能源示范省探索出的有效實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實施強網扶貧、光伏扶貧、定點幫扶等措施,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大地蹚出了一條光伏扶貧路,也令青海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全覆蓋的省份。
有了大電網 牛羊不愁賣
今年春節期間,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央隆鄉曲庫村的牧民伊斯馬乃心情很好。憑借著“祁連山下好牧場”的口碑,他所在的村合作社養殖場飼養的牛羊賣出了好價格,看著鼓起來的腰包,伊斯馬乃一家干勁更足。
伊斯馬乃全家原本租住在縣城,僅靠草場租金維持一家人的生計。2019年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中的35千伏央隆大電網延伸工程竣工投運,結束了央隆鄉主要靠獨立光伏電站供電、看天用電的日子,為貧困戶脫貧、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伊斯馬乃一家從縣城回到了自家草場,與當地幾家牧民合作辦起了養殖場。2020年,伊斯馬乃他們的合作社收入達到20萬元。
國網青海電力公司把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服務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十三五”期間,果洛與青海主網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接收玉樹州六縣電網和果洛州瑪多、班瑪、久治三縣電網,實現了國家電網標準服務在青海縣域全覆蓋,圓滿完成“三區三州”電網攻堅三年行動計劃,讓深度貧困地區148萬群眾實現了由“用上電”向“用好電”的轉變。
同時,國網青海電力公司為938個貧困村和555個中心村實施電網改造,同步建成823個易地扶貧搬遷村配套電網工程,并為326個村通上動力電。截至目前,青海省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8%,用電質量和用電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陽光存折”鼓了腰包
3月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冷風吹打著山坡上的光伏板,這些泛著幽藍光澤的光伏陣列看似冰冷,卻有個溫暖的名字“陽光存折”。
牧民昂杰一家居住于果洛州瑪多縣瑪查理鎮移民新村,他怎么也想不到,昔日將他曬得黝黑的陽光會變成兜里實實在在的人民幣。2017年,昂杰用第一筆光伏扶貧電站分紅資金干起了畜牧養殖,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電站發電的收益讓全家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再加上畜牧養殖,年收入比原先翻了幾番。”昂杰高興的說。
瑪多縣是國家電網公司定點扶貧縣,2016年,國網青海電力公司探索“飛地”模式,異地選址為瑪多縣建設了一座1萬千瓦的光伏電站。2018年,又為瑪多縣捐建了一座0.44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兩座電站共惠及瑪多縣11個貧困村621戶1774名貧困人口,戶均年增收5200元以上。
青海是全國唯一實現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全覆蓋的省份。“十三五”期間,國網青海電力公司發揮行業優勢,建設配套電網,確保了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按期并網發電。該公司建設的青海能源大數據中心,不僅破解了扶貧電站選址難、接入難、運維管理難問題,還實現了運營智能化、扶貧收益分配精益化和發放流程全過程監管。
1月20日,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楊家山村,國網青海電力公司駐楊家山村第一書記許建杰一早就開始在村內走訪,了解之前簽訂農產品銷售訂單的落實情況。楊家山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過去村民大多靠天吃飯,村子也是集體經濟“空殼村”。2015年10月,國網青海電力公司選派許建杰到楊家山村駐村幫扶,為村里脫貧出主意、想辦法,拔窮根、改窮貌,現在的楊家山村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先后發展起光伏產業、種植養殖業,生活有了奔頭。
楊家山村的脫貧故事不是個例。2016年以來,國網青海電力公司先后選派駐村干部14人,發揮人才優勢讓“精準扶貧”落地落實,助力12個對口幫扶貧困村2671人全部脫貧。
如今,光伏扶貧已成為青海投資規模最大、扶貧效果最好、收益長期穩定和群眾獲得感強的產業扶貧項目,帶動7.7萬戶28.3萬貧困人口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陽光存折”。(張?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