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品營養與功能團隊在甜櫻桃果實生物活性成分的采后富集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闡明了采后短波紫外線處理提高甜櫻桃果實類黃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采后生物與技術(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上。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對水果營養功能認識的提高,高生物活性物質含量的功能性水果及其制品受到廣泛關注。短波紫外線是一種簡單、安全、無污染的水果采后處理方法。短波紫外線處理采后果實不僅有助于延緩果實的衰老軟化,保持果實品質,而且在促進果實采后生物活性物質富集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采后短波紫外線處理誘導甜櫻桃果實類黃酮和花色苷積累的分子機制示意圖
該研究團隊綜合利用代謝組學和熒光定量方法,比較分析了采后不同劑量短波紫外線處理甜櫻桃果實苯丙烷和類黃酮代謝途徑各物質含量變化,結果顯示,采后短波紫外線處理甜櫻桃果實主要通過上調PAL, C4H, 4CL, CHI, ANS, DFR,UFGT基因表達,增強PAL和C4H酶活性,從而促進果實類黃酮和花色苷合成與積累、提高果實營養價值,闡明了短波紫外線處理甜櫻桃促進類黃酮和花色苷積累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為采后果實生物活性成分的富集調控提供理論依據。
據了解,該研究得到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