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互聯網,多出好作品

        人民日報 2021-03-16 23:00:19

        用好互聯網,為影視產業提供發展機遇和創新動力,從而構建開放、智能、協作、共享的產業生態格局

        近年來,影視行業與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網絡視頻平臺成為影視劇播映的重要渠道,影視作品亦成為網絡平臺重要的內容資源和流量入口。對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統籌運用,正深刻改變著影視藝術的呈現形態、創作觀念和生產實踐。

        在創作生產階段,大數據挖掘可以為影視項目開發提供有效參考。通過對各類大數據進行量化解析,能夠洞察市場需求、描摹受眾畫像、明確創作定位,幫助制作方設置主題、優化劇本,確定影像、音樂和剪輯風格,并找到合適的導演和演員。在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里,扮演“張小敬”的演員,就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綜合評估演員的外在形象、與角色的匹配度和過往作品表現選出的。很多平臺上線的“劇本智能評估”系統會智能生成劇情曲線,展示戲劇沖突的高低起伏,并以此輔助驗證劇情節奏、情節設置的合理性。

        在播出上映階段,根據用戶特點制定精準化、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已成為多數影視項目的常規操作。相比于電視,網絡平臺能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地域、職業的用戶進行影視內容的個性化推送,并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影視劇挑選不同的發行和排片方式,不斷延伸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觸點。尤其在短視頻平臺上,這項技術被大規模應用。在算法的驅動下,系統將決定何時、何地、向何人提供何種內容,從而更為高效、精準地觸達目標用戶,讓“人找內容”變成“內容找人”。不僅如此,網絡影視日益與文學、教育、電商、文旅、游戲等領域進行跨界合作。例如,網絡劇《穿越火線》與同名游戲充分聯動,紀錄片《風味人間》打造“風味美食聯盟”,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推出“邊看邊買”模式等等,為影視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供了便利。

        在用戶觀賞階段,平臺能夠全程監測影視內容的播映情況,為內容再生產提供強有力的反饋和參考。傳統媒體受技術所限,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反饋,網絡平臺可以實時采集用戶數據;平臺上發生的搜索、拖拽、倍速、跳出、回看等觀看行為,彈幕、評分、評論、轉發等評價信息,以及相關聯的原作閱讀、主題曲下載、二次創作等其他行為,能夠幫助平臺及時調整內容編排,優化用戶體驗。除此之外,由于影視內容在網絡空間中能夠被長期儲存、隨時調取、隨手分享,有可能憑借“長尾效應”獲得持續的影響力,電視劇《我愛我家》、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等作品在視頻網站上的再次翻紅,即是例證。

        對于影視產業而言,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是輔助性角色而不是決定性因素,應當警惕并防止唯技術、唯數據、唯市場而罔顧文藝創作規律的傾向。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應用的不斷深入,影視創作生產將沿著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傳統影視行業的生產機制、組織架構、流程工具將獲得系統性改進。用好互聯網,為影視產業提供發展機遇和創新動力,從而構建開放、智能、協作、共享的產業生態格局。朱傳欣

        關鍵詞: 借力 互聯網 作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