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岳江鋒
策劃:宋雅娟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由于作戰雙方傷亡人數超過130萬之巨,被稱為“一戰絞肉機”,其中作為協約國一方的英法聯軍以傷亡6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而作為同盟國一方的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此次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被譽為“陸戰之王”的新式武器——坦克,使德軍大傷元氣,戰爭最終向有利于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戰役從白熱化的炮擊開始
1916年6月24日,巴黎西北部索姆河兩岸雷鳴般的炮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英法聯軍向進犯的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就是持續四個月之久的索姆河戰役。彼時,英、法軍隱蔽的炮兵群對德軍陣地開始了大規模的炮擊。炮擊持續了整整一周,在這期間,英、法軍還不定期地向德軍陣地發射化學炮彈。
空前猛烈的炮火使德軍陣地頓時陷入一片硝煙和火海之中,地動山搖,不時有德軍的掩體和障礙物飛上天空。此刻,德軍士兵早已鉆入深深的地下工事,安全地躲避著傾瀉而下的炮彈。7月1日清晨,英軍的陣地上響起了沖鋒的軍哨聲,英法士兵開始向德軍陣地前進。此時,德軍已從潛望鏡中發現英、法軍的動向,士兵們全部蹲在坑道口,準備占領表面陣地。
就在英法聯軍逐步逼近之后,德軍立刻從地下工事中傾巢而出,他們把沉重的機槍全部搬上陣地,迅速地挖好掩體,把黑洞洞的槍口指向陣地前的開闊地帶,居高臨下地向英法士兵射擊。密集的子彈像一把鋒利的大鐮刀,頃刻間就把英、法軍“像割麥子一樣成群地掃倒”,其結果不亞于一場大屠殺。僅在第一天的進攻中,英軍就有6萬人陣亡、受傷、被俘或失蹤,這是英軍戰爭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索姆河炮擊歷史鏡頭(圖片來自網絡)
坦克出擊瞬間瓦解德軍斗志
此后的三個月,雙方在焦灼的拉鋸戰中消耗著戰力,機槍、大炮、飛機等輪番上陣,造成了慘重的傷亡。雙方圍繞一些戰略要地反復爭奪,許多陣地都易手多次。德軍的機槍和鐵絲網發揮了巨大作用,英、法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9月15日清晨,在索姆河畔的費萊爾·庫爾杰萊提戰場上,大霧籠罩,硝煙彌漫,德軍士兵靜靜地躲在塹壕里,等待著英、法軍發動新的進攻。7時30分左右,遠方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了十幾個運動的“黑點”。它們漸漸接近了,德軍士兵們依稀聽到了一種奇怪的轟鳴聲,其間還隱約夾雜著鋼鐵的撞擊聲。
德軍士兵們被這些“鋼鐵怪物”驚呆了,慌亂中操起機槍和步槍,向這些怪物猛烈射擊,但往日威力巨大的機槍子彈不是被彈回來,就是從這些怪物身上滑落下去。“鋼鐵怪物”在泥濘的彈坑間如履平地般駛過,壓倒了曾阻擋過無數步兵的鐵絲網,越過了塹壕,將德軍的工事碾壓得支離破碎。
與此同時,“鋼鐵怪物”用機槍和火炮猛烈射擊,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打得德軍尸橫遍野。德軍士兵的抵抗意志頃刻間就徹底崩潰了,他們紛紛扔下槍支,掉頭向后四散奔逃。他們不知道這種令人生畏的新式武器,就是后來稱雄戰場的“陸戰之王”——坦克。
早期的坦克還只是個“小游民”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誕生了,它雖然只是一輛樣車,名字叫“小游民”,但它的問世卻代表著武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久,英國就制造出了第一種用于實戰的坦克,定型投產后命名為“馬克I”型坦克。這種坦克的整個車體輪廓呈菱形,從遠處看去,像一個巨大的蝌蚪,圓圓的身體后面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即兩個導向輪。
帶有導向輪的“馬克I”型坦克(圖片來自網絡)
到1916年8月,英國共生產出49輛“馬克I”型坦克,這還是在海軍大臣丘吉爾的支持下非法建造的,坦克內的駕駛人員也大都未經訓練。但此時索姆河戰役正在激烈進行,英軍前線司令海格在得知這一秘密武器后,不顧許多人的反對,命令它們參加戰斗,因為英軍的損失已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由于坦克的機械性能不佳,最后實際沖擊到達德軍前沿陣地的只有18輛。但是,初次參戰的18輛坦克就顯示出了驚人的威力。這一天,英國以21個步兵師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寬的正面上分散攻擊,5小時內向前推進了4-5公里,而這個戰果在以往要耗費幾千噸炮彈,犧牲幾萬人才能取得。
經過一天的戰斗,英軍參戰的18輛坦克已經有10輛損壞,再也無法支援戰斗了。盡管坦克的出現對德軍實現了突然性嚇阻效果,但由于當時的坦克性能可靠性低,速度太慢,數量太少,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經過無數次戰爭的歷練,坦克逐漸走向成熟,“小游民”進而演變成今天的“陸戰之王”。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