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現飛(左)在沃柑基地指導沃柑種植。
申國偉攝
“我出生在農村,學的是農業、干的是農業,對農業熟悉、有感情。與農民、與莊稼打交道,越來越感覺到農業的科學措施多一分,增產的可能性就大一分。”
——韋現飛 科技特派員、廣西柳州市魚峰區里雍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扶貧先鋒
◎記者 劉 昊
通 訊 員 李燕玲 包華武
“韋站長,今年沃柑要怎么種,具體都要怎么操作啊?”3月1日,春雨蒙蒙,在廣西柳州市魚峰區里雍鎮龍團村的沃柑種植基地里,鄉親們正在聽一位中年技術員講授如何防治沃柑病蟲害的關鍵技術。
鄉親們所說的“韋站長”,就是科技特派員、里雍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韋現飛。每至農時,村民總要詢問他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自從1998年從欽州農校畢業后,他已經在田間地頭工作了23年。
專注田疇二十余載的“資深農民”
“我的專業就是農學,自從畢業以后就一直做農業相關的工作,一直沒跳出‘農圈’,應該算得上一名‘資深農民’了。”時光荏苒間,韋現飛專注田疇已經二十余載。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微霜,從穩增產保增收到農產品提質增效,再到如今推進鄉村振興,韋現飛一直奔波在田間一線,為農民帶去技術和豐收。“我出生在農村,學的是農業、干的是農業,對農業熟悉、有感情,就想為農業和農民做點事。”韋現飛說。
“將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搬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搬到問題最集中的地方”,這便是韋現飛二十多年來堅守田間地頭推廣農技的寫照。
回憶過去,他說,以前的條件比較艱苦,推廣農技方式和手段也十分落后,信息不夠靈通,推廣工作只能靠面對面交流,那時還沒有通水泥路,遇到下雨天,路面坑坑洼洼的,常常是一件雨衣半層泥。他就這樣走遍了里雍鎮的每一塊田地,他的身影貫穿于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連接著農民和生產。
既“授魚”又“授漁”的農技人員
2018年1月,里雍鎮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韋現飛被選派為魚峰區里雍鎮龍團村、富龍村科技特派員,如何通過農業技術指導保障貧困戶增收,如何激勵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自力更生,成為擺在他面前的兩大難題。
龍團村、富龍村是魚峰區里雍鎮的兩個貧困村。兩個村地域偏遠、山高林密,在對氣候、土壤、水質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和研究后,富龍村成立了沃柑合作社開展沃柑種植,龍團村則依托魚峰區螺螄粉產業園發展起豆角種植。然而,產業建立起來后,很多貧困戶因為沒有科學種植的意識,還是用以前的土辦法老方式進行種植,導致產業發展不盡人意。
韋現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切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操作水平,把科學技術傳播到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群眾掌握豐產技術,他深入田間和農戶家中,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地溝通與交流,向農戶傳授農業技術,進行答疑解難,“診斷開方”。有些貧困戶因為身體原因行走不便,他就在村干部的協助下建立微信群,農民一旦發現什么種植問題及時拍照到群里,韋現飛會及時在線答疑解惑。
在他的指導下,富龍村富龍屯名物沃柑合作社種植的近千畝沃柑創收800多萬元,龍團村那六屯惠農合作社建成村級示范點,種植豆角等蔬菜120畝,建成收購棚約100平方米,酸豆腌制池2個,所建項目均已通過相關部門驗收。
通過農技先行,全程服務,韋現飛達到了既“授魚”又“授漁”的目的,幫助一個個農民成為種養專業戶,增強了貧困戶“造血”功能及自我發展能力,為全面脫貧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推廣農業新科技的“大喇叭”
“只有在一線,我才能發揮最大作用。”韋現飛說,與農民、與莊稼打交道,越來越感覺到農業的科學措施多一分,增產的可能性就大一分。
“去年倒春寒,里雍很多水稻出現爛秧,我們組織村干部一戶戶下去指導,挽回損失;前兩年草地貪夜蛾對農作物造成很大損害,我們就幫申請了二十多盞太陽能殺蟲燈幫助農民殺蟲……”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渴求讓韋現飛一次次被觸動,也堅定了他堅守一線,服務農民的信念。
受聘作為科技特派員的這幾年,韋現飛對各種農作物大棚的搭建、種植、栽培、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沒有不知道的。不少農戶經常晚上打電話到他家咨詢,有的還帶著發病果實、作物上門。不光農民,一些農資經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也將韋現飛當成自己的技術顧問。
在村民眼中,韋現飛就是一個推廣農業新科技的“大喇叭”,行走的“莊稼全書”。通過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講解動員,一年又一年的示范推廣,他使得科技興農觀念深入人心。
在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工作考核中,擁有過硬技術、踏實肯干的韋現飛連續兩次被廣西區級考核確定為優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