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冷板凳”“異常艱苦”,數十年間,大學生選報志愿時對基礎學科一直抱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在眾多年輕人活躍的網絡社區,基礎學科更是被貼上“又難又窮”的標簽。而與之對應的是,近年來,隨著面向青年人才的“強基計劃”推出,不少從基礎學科走出來的專業人才受到矚目。哪個才是基礎學科的“真面目”?如何消除基礎學科以往的刻板印象?
2020年,我國推出旨在培養基礎學科領域拔尖人才的“強基計劃”,實施首年的情況并不理想。強基計劃“遇冷”,背后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在拿到高考成績后,放棄了之前填報的志愿,認為讀基礎學科專業很辛苦,且“錢景”不好。當時,有人建議,要吸引學生選擇基礎學科專業,在推進“強基計劃”的同時,要出臺扶持基礎學科的措施,解決基礎學科人才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由此看來,這些建議暴露出人們對基礎學科,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的不甚了解。實際上,這些基礎學科專業的就業前景遠遠好于很多考生認為的所謂“熱門”專業,那些“熱門”專業由于招生人數多、報考學生多,畢業生就業時反而不易找到理想工作。
為何會出現關于基礎學科的這些認知偏差?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不少學生不希望考進大學后還學得那么苦,因此希望選一些學起來更加輕松的專業。基礎學科專業學習辛苦,這是事實,也是學生不愿選擇這些專業的重要原因。這也折射出當前扭曲的教育生態,所謂“玩命中小學,快樂上大學”,有的中學教師和家長還以“考上大學就解放了”來“激勵”學生復習應考。這無疑是錯誤的。只有學得辛苦,才能掌握真本事,大學專業領域的學習更是如此。解決我國學生選專業“去苦趨樂”的問題,需要基礎教育擺脫應試傾向,不能只盯著高考進行教育,也需要大學所有專業都嚴把人才培養質量關,不要有所謂的“好混”專業。這才能整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導學生從提升能力出發,理性選擇專業。
學科認知偏差的另一個原因是,一些對基礎學科專業的宣傳與“00后”考生之間有明顯的“代溝”,如更多強調奉獻、犧牲而不是職業本身的吸引力。在市場經濟時代,吸引青年人選擇某個學科領域,繼而成為專業人才的,是職業本身的吸引力,包括薪酬待遇、工作環境、事業發展空間、個人價值實現等。去年國內某公司招聘數學博士開出200萬元年薪,就曾轟動一時。此外,在對基礎學科領域的科學家進行宣傳時,也要更接地氣一些。很多基礎學科的工作環境早已大大改善,但一些宣傳報道仍沿用“艱苦”話語,這固化了基礎學科給公眾留下的印象。
當然,還值得進一步追問的就是我國基礎教育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問題。在一些發達國家,學奧數、參加奧數競賽獲獎的學生,很多都選擇繼續就讀數學專業,做數學研究;而在我國,也不排除這樣的學生,但更多人將參賽獲獎作為進名校的途徑,進入名校后也并不選擇數學專業深造。我國基礎教育功利化對待興趣發展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少基礎學科成績優異的學生“棄選”基礎學科專業。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僅關系到培養基礎學科領域的拔尖人才,事實上,培養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都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因此,教育要轉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結合能力和社會發展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成為各自領域的優秀人才。
(作者:艾萍嬌,系教育研究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