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射潛射導彈 彈體出水后為什么總是斜的?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3-23 14:45:10

        有網友提出看了很多潛射導彈發射照片,出水后導彈都是傾斜的。想知道這樣是做是故意的嗎?看朝鮮已經試射潛射導彈很多次了,這種試射是不是項目很多?

        其實,這樣是為了提高安全性考慮。潛射導彈發射環境惡劣、過程復雜,可靠性相對低,因此必須要考慮彈射或發射失敗后導彈墜落的安全問題。這對于陸射導彈相對簡單,而潛射導彈的墜落就可能“砸艇”,對潛艇自身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潛艇不但要在一定的下潛深度發射,導彈還要有一定的傾角,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潛射導彈發射試驗照片中導彈一般都是傾斜出水的原因,這當然也會使彈射過程變得復雜。

        ▲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朝鮮“北極星”導彈出水幾乎采用了60°角

        ▲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朝鮮“北極星”導彈出水則近似75°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世界各發展潛射能力的國家都安排了復雜的試驗內容。

        美國是在沒有前例可循的情況下開始研制“北極星”A1潛射導彈的。在對該型號進行首次潛艇水下發射試驗以前,美國海軍充分驗證了水下發射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做縮比模型水下彈射試驗與全尺寸模型水下彈射試驗,并在人工水池中進行了多次彈射試驗。

        美國第一代潛射模型導彈在彈射出水時,多次發生故障,導致導彈墜落,把象征潛艇的平臺一再砸扁。因此美國“北極星”導彈彈射試驗時,先在陸地的水池中作水池彈射系留試驗,就是用塔式起重機將試驗彈系住,從水下彈射出水后,鋼絲繩把導彈吊起來。第二步進行海上網托試驗,用一張網把重達16噸濺落的試驗彈托住,回收后再試。再做海底固定和一定發射臺試驗,并在陸上和艦上用發射管彈射模型彈,隨后是利用“華盛頓”號潛艇從水下彈射模型彈。然后,用裝有真實第一級發動機的模型彈從水下進行發射管彈射試驗。

        與此同時,按兩個試驗階段對導彈做了幾十次陸上發射與艦上發射的飛行試驗。第一階段發射了十多枚試驗彈,然后改進導彈設計,擴大試驗項目,進入第二階段:從陸上和艦上發射幾十枚研制彈。

        ▲ 這是“北極星”1導彈夜間發射瞬間圖,仍采用了大角度傾斜出水方式

        這樣,1960年7月的首次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試驗一舉成功;3小時后,第二發也成功。在此基礎上,美國潛射導彈的試驗經驗才日益豐富,設計技術也日趨成熟。雖然試驗步驟有所簡化,試驗次數逐漸減少,但并未降低轉入潛艇水下發射試驗的條件。

        我國為了節約資金和時間,在上個世紀初開創性地利用南京長江大橋在長江中成功進行了模型彈的彈射濺落試驗。正是我國科研人員的聰明才知,使我國在沒有外界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以最小的經濟成本和技術風險成功完成了第一代潛射導彈的發展。

        ▲ 朝鮮“北極星”潛射導彈發射出水瞬間,其背景山巒說明其應該在近海或港內發射,而右圖中導彈尾部的灰色煙霧在空中擴散,說明其是在彈射出水后點火

        從西方對朝鮮新浦造船廠和試驗基地的衛星偵察影像看,朝鮮潛射導彈試驗最初也是在造船廠附近的陸上試驗場進行的。在那里建有專門的發射臺,完成初步的等比模型彈射試驗后,再轉移到造船廠旁的試驗港池內的下潛式平臺上進行水下彈射試驗。雖然是在相對低廉的下潛式浮動平臺上進行發射,但是其仍然存在“砸艇”的風險。再考慮到更好地模擬潛艇彈射發射,因此這些試驗都采用了傾斜發射方式,以減少“彈艇俱毀”的風險。

        李文盛:電子工程學士及軍事學碩士,原總參某部高級工程師,從事軍事信息與軍事戰略研究,以及遠程作戰問題研究,長期參加中國軍控學會《年度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報告》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全球核態勢評估(年度)報告》的撰寫,在軍內外十余家刊物發表學術及軍事科普論文400余篇,參與《俄羅新軍事基本情況》、《美國未來作戰系統》等多部論著撰寫,主持或參加了多項國家及軍隊科研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為核戰略與核武器發展、作戰使用專家,在防空與反導,以及常規遠程作戰方面也有較深研究。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文盛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