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美麗世界需要人類共同守護。
這是2015年4月17日,在肯尼亞奧爾佩杰塔自然保護區,守衛守護著雌性北方白犀牛“納金”。北方白犀牛是一種非常接近滅絕的哺乳動物——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2018年已離世,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成為這一物種僅存成員。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攝
今日視點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國的云南昆明召開。
3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生物多樣性主題在線論壇——“我們的地球,我們的未來:人與生物圈計劃50周年,邁向昆明”,探討人類與大自然及生物世界的關系,并以此紀念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啟動50周年。
為配合論壇召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篇評論文章《人類需與生物世界和諧相處》:
“當大自然傾訴,而人類沒有傾聽,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維克多·雨果很久以前說過的這句話在今天顯得更有意義。在新冠疫情危及我們生命之時,我們絕不能忘記,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是咎由自取。
諸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健康狀況惡化以及自然資源枯竭等層出不窮的危機已清楚地表明,我們不能再維持原來的模式。我們與大自然和生物世界之間基于統治和剝削的關系,已經破壞了全球約75%的生態系統。全球物種滅絕速度已經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幾十至幾百倍,并且還在加快。在目前的約800萬動植物物種中,約有100萬瀕臨滅絕。這種狀況顯然不可持續。
科學研究呼吁徹底的變化:人類需要全面修整與大自然和生物世界的關系。這不是一個備選項,而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類的福祉不僅依賴于環境的健康,也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其他物種的福祉息息相關。
現在該采取行動了。首先,這意味著要停止破壞我們共同的家園,既為今世也為后代,因為健康和福祉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權。
我們須以必要的雄心將適當的資源投入到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中去,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控制下的生態系統。經過《生物多樣性公約》框架下的談判,一些國家正在努力實現到2030年將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納入保護區域。值得慶幸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52個世界自然遺產地、714個生物圈保護區和161個世界地質公園已經覆蓋了地球表面的6%。
其次,我們還需要深刻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我們不能繼續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來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一新的集體框架為未來的發展設定了方向,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不平等、人權、教育、健康和生態系統等問題。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道路上,我們還必須富有創新性和想象力。我們需要尋求在地球上生活的新方式。尤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發展以及優化管理特定區域,這些區域擁有適宜動植物繁衍生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條件。
我們還必須傾聽那些始終將自然視為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土著人民的聲音。他們的權利需要得到承認和保護,因為他們特有的傳統知識蘊含了保護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
最后,我們必須充分溝通并提高認識。若想保護和尊重生物世界,調動教育的變革力量,包括提升海洋知識素養,至關重要。通過教育,我們可以取得長期的成果。因此,我們應該將環境教育更好地納入學校課程和教師培訓中——這是教科文組織行動的核心承諾之一。
除了保護地球表面之外,我們還希望促使全球所有人口與生物世界協調相處。鑒于生物多樣性在經濟、健康及人類福祉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環境問題將成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核心。
這一徹底的變化并不要求放棄我們的人文價值觀或進步理念。相反,社會弱勢群體恰好是遭受氣候變化惡果影響最大的人群。我們必須謹記:沒有環境公正就沒有社會公正。
現在人類必須明白我們并不擁有地球,而是依存于地球。為了能夠共享一個共有的世界,各國必須將保護大自然作為優先事項,否則,我們將自食苦果。
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李會晟教授在內的8名著名人士共同簽署了該評論。(李宏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