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貢獻率達63% 農產品加工仍有短板

        光明網 2021-03-25 14:15:03

        光明網訊3月24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研究員表示,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同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與農業產值之比接近2.4: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5%。

        王鳳忠介紹,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由整體跟跑向“三跑”并存轉變,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3%,為農產品加工業長久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他表示,一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裝備不斷取得突破。在生鮮農產品動態保鮮與冷鏈物流、產地初加工、小麥制粉、低溫榨油、冷卻肉加工、傳統食品工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制粉、榨油、榨汁、畜禽屠宰分割等關鍵核心裝備實現從依靠引進向自主制造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二是建立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標準法規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他介紹,2015年,農產品加工監測分析與預警信息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監測預警工作進入信息化時代,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提升。2019年國家監督抽檢33大類24.4萬批次食品樣品,平均合格率達97.6%。

        三是三產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涌現,顯著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農產品加工與物流保鮮技術的突破,為“安全、營養、美味”健康食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新一代工業革命技術在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制造、流通消費等領域的應用,催生了一批農業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農事體驗、創意創業、科普基地、特色小鎮、民俗文化、鄉風鄉愁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經濟和新格局”王鳳忠說。

        然而,他強調,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一是關鍵酶制劑和配料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問題。二是產后損耗大,存在技術短板。三是梯次加工技術缺乏,附加值低。四是對資源綜合利用缺乏部署。五是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記者 宋雅娟 武玥彤)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