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起點,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原動力。好奇心之于創新就像“芯片”之于現代工業一樣關鍵。青少年群體正處于人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那么,該如何保護和激發青少年的好奇“芯”呢?
3月27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科學故事會》編輯部、北京科技報社、北科未來傳媒有限公司協辦,以“科學傳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為主題的沙龍活動上,與會嘉賓就如何讓科學傳播激活青少年的好奇心給出“妙招”。
科學傳播沙龍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未來科學家的培養 從驅動好奇心開始
“如果把科學傳播比作芯片,我們應該做一些更有效、高質量的科學傳播?!敝袊破兆骷覅f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科學故事會》主編王挺表示,高質量的科普正在從以知識導向的傳統1.0模式科普,向思維導向或者科學方法導向、科學精神導向的2.0模式轉變。
據王挺介紹,近期中國科普研究所開展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由此可見,科普工作已在整個國家的創新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們要著眼未來去培養未來科學家,需要從好奇心開始。好奇心需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在了解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方法,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去分析判斷他們的行為。”王挺認為,面對新時代,培養青少年好奇心和創造力,需要構建一個有利于驅動好奇心的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的體系,需要加強科學閱讀和創作的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推進優質科普資源的普及傳播。
科普是播下科學的種子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科普是播下科學的種子,是為未來的發展,特別是為青少年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金涌從事化學、化工教學60多年,近些年非常熱心青少年科普傳播。他認為,“科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有識之士一起把這件事做大、做好?!?/p>
金涌認為,做科普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科普內容要正確,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二是科普內容要可行或可期待,有近未來性或超前性;三是科普內容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群;四是科普一定要傳遞正能量,傳播內容要積極向上。
“做科普要重點考慮受眾,給不同人群做科普要用不同的方法?!?金涌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多地認識到,此前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科普定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茖W普及應以思維方法或科學精神為導向,更多傳遞知識產生的過程。
讓青少年感受科學之美 才能迸發無限創造力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把對科學的需求變成了對考試的需求,認為科學和數學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試、考大學。”北京人大附中知名物理教師、科普達人李永樂講述了讓青少年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幕后心經。他認為,一些教師甚至在教學過程中,過多把精力投入到了傳授考試技巧和解題套路,但忽略了知識本身的美。
“很多人會形容教師像園丁,園丁會把花草修剪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李永樂表示,希望教師們更像導游,把孩子帶到科學花園里,讓學生們體會科學的美。教師們應該承擔起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責任,因為只有一個相信科學和熱愛科學的國家,才能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清華大學在讀學生、《科學故事會》學生作者厲海川作為青少年代表,從讀者的角度跟觀眾分享了自己做科普的經歷,并暢想了自己對未來科普的理解。
厲海川認為,科普未來的傳播形式一定會更加豐富,今后科普和科幻也會緊密相連。他建議,學子們多讀一些課外書,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思考自己未來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才是科普帶給青少年最大的幫助。(光明網記者趙清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