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光污染使天文觀測陷入“盲區”

        《中國科學報》 2021-03-30 20:45:05

        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上似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天文學家在免受太空垃圾和衛星光污染的情況下觀察星空。

        這項近日在線發表于《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研究囊括了數以萬計的在軌衛星,涉及的衛星發射時間截至2020年。

        “這一研究讓人大開眼界。”論文作者、國際暗天協會公共政策主任John Barentine說,“隨著空間越來越擁擠,這種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

        天文學家對大量衛星組成的鏈網感到十分緊張。自2019年以來,SpaceX為服務全球互聯網而發射了1000多顆通信衛星。未來幾年,還有成千上萬的來自SpaceX和其他公司的衛星將升上天空。

        而衛星的明亮軌跡可能干擾觀察者的肉眼觀測,并使更敏感的天文觀測陷入困境。

        作為對上述擔憂的回應,SpaceX的工程師表示將把隨后發射的衛星亮度調到第一批原型機亮度的1/4左右。

        不過,斯洛伐克國家科學院天文學家Miroslav Kocifaj有不同的擔憂。他想知道,地球上空的衛星和碎片集結的“云團”是否會將光散射回大氣層。即使單個衛星不可見,但它們的存在是否給夜空帶來額外的背景光,從而對沖宇宙光中最微弱的部分。

        Kocifaj、Barentine和同事們發現,事實確實如此。他們估計,在已有背景光的基礎上,在軌衛星和垃圾碎片可能會增加約10%的漫反射光。研究人員通過對上世紀90年代中期空間物體的數量和大小分布的估計、此后空間日益擁擠情況的推斷,以及這些物體的平均反射程度的猜測,得出了這一數字。

        197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建議,只有光污染在自然光基礎上增加不到10%光度的地方,才適合建造天文觀測站。新研究結果顯示,地球上再也沒有地方符合這一標準了。而對那些研究暗星系形成機制和暗物質性質的科學家來說,觀測會比現在更加困難。現在,他們就已經需要在最黑暗的地方用最大的望遠鏡進行長時間曝光來觀測了。(徐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